再看《地道战》,是近期在中央三台艺术频道的重播里。荧幕亮起,冀中平原的黄土地漫进视野,风里裹着麦香,也裹着炮火的余温 —— 这画面,儿时只当是热闹的“打仗戏”,如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日子里再看,竟读出了眼眶发热的厚重。
记忆里的地道,总让我想起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931 年的九一八,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东北的宁静,山河破碎的痛楚,化作四万万同胞心底的怒吼。正是这股不甘屈辱的热血,催生出冀中平原下的 “地下长城”。小时候搬着小板凳守在电视前,总为地道里的翻板陷阱、暗堡枪眼拍手叫好,觉得那是比积木更有趣的“机关”。可如今再看,镜头扫过乡亲们布满老茧的手,指甲缝里嵌着泥土,一镐一锹挖开坚硬的土层;煤油灯的光摇摇晃晃,映着作战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那是全村人连夜勾勒的“生命线”。原来这地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是父亲放下锄头拿起铁锹,是母亲把嫁妆银镯换成铁钉,是老人孩子都来帮忙,用双手在地下刨出的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不屈防线。
最难忘的是电影里的那盏灯。地道深处,老支书把煤油灯举得高高的,灯光照亮他布满皱纹的脸,也照亮身后战士们坚毅的眼神。敌人用毒气、用水灌,他们就用湿棉被堵、用排水沟引;敌人拆房搜捕,他们就在地道里伏击,让“神兵”从地下冒出来。没有先进的武器,就用土办法打巧仗;没有退路,就把家园变成战场 —— 这哪里是简单的战斗,分明是一个民族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倔强。那盏灯,照的是地道,暖的是人心,亮的是“不做亡国奴”的信念,是九一八之后,千万同胞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的呐喊。
如今,当9月3日的阅兵号角响起,铿锵的步伐踏过天安门广场,钢铁洪流彰显着大国底气,我总会想起地道里那摇曳的灯火。
2025年9月3日9 时许,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 响礼炮轰鸣,铭记着胜利的80年,空中护旗梯队飞过,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象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参阅部队多从具有抗战部队血脉的单位中抽组,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更是彰显了中国军队抗战时期的功勋荣誉。
这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彰显国防实力的盛大庆典,更是一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的庄严仪式。
阅兵场上,空中护旗梯队划破长空,如白鸽衔来和平的讯息;徒步方队步伐铿锵,似警钟唤醒对历史的敬畏;战旗方队旗帜猎猎,像丰碑铭记着先烈的牺牲。“陆上猛虎,海上蛟龙”“东风浩荡,威震寰宇”“亮剑云端,有我无敌”,铿锵有力的解说词,配上气势磅礴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阵容和昂扬风貌。
从 “久有凌云志” 到 “胸怀凌云壮志”,从飞机飞两遍到 “飞机展示不完”,这是中国军队与时俱进的担当,也是国家日益强盛的见证。
从九一八的屈辱到胜利日的荣光,从地下长城的坚守到盛世阅兵的威仪,变的是国家日益强盛的模样,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担当。
再走在和平的土地上,想起那些纵横交错的地道,忽然明白:它们早不是冰冷的土穴,而是刻着记忆的丰碑。80 年过去,炮火声远了,但地道里的光从未熄灭 —— 它在 “学习强国” 里重温的抗战故事里,在我们回望历史时滚烫的敬意里,更在每一个普通人守护家国的初心裡。这光,是先辈用热血点燃的,也该由我们一代代传下去,让山河无恙的日子里,永远记得:曾有一群人,在地下挖出光明,用脊梁扛起了民族的希望;更要懂得,今日的国威军威,正是那束微光穿越烽火、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