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从“花钱”到“投资”:小保当矿业公司的“赚钱”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李鹏飞   点击量:28   分享到:

在“四种经营理念”的指引下,小保当矿业公司以“用‘赚钱’思维去‘花钱’”为实践切入点,将每一笔支出都视为一笔“投资”,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精打细算、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一笔“加法”的智慧 前期小投入,换来大回报

image.png

“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省,现在,我们想的是怎么‘花’得更值。”该公司二号煤矿总工程师席义苗在谈到巷道支护优化时,一语道破了思维的转变。

在450米超长综采工作面的回风顺槽,受二次采动影响,片帮、变形曾是老大难问题。以往是等问题出来再“打补丁”,费时费力还有安全隐患。

现在,该公司选择做“加法”。在掘进期间,就主动将巷道两帮的锚杆由6根增加到8根。这笔账看似增加了初期投入——一条近4000米的顺槽,多投了约7800套锚杆。但正是这笔“先手棋”投资,换来了后期补强支护工程量的大幅减少。

席义苗算了一笔精明账:“前期多花了点材料费,但后期我们减少补强支护约3900套,少清理了约1000方片帮煤,节省了约330车次的运输,减少人工投入260多人次,缩短补强支护工期约80天,里外里算下来,一条巷道就节约了超过600万元!这钱,花得值!”

这笔“加法”投资,不仅赚回了真金白银,更赚来了宝贵的生产时间和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一次“减法”的魄力 砍掉冗余,释放巨大潜能

image.png

如果说优化支护是精明的“加法”,那么,将双回撤通道优化为单回撤通道,则是该公司一次充满魄力、颠覆传统的“减法”。

“如何用一条高标准的单巷道,来取代高成本的双巷道传统模式?”这种源于“效益导向”的思考,在该公司技术研讨会上引发热烈讨论。

面对挑战,该公司技术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周密计算和反复论证,对单回撤通道的宽度、高度、支护强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全面强化升级,将单巷掘进宽度从5.4米加宽到5.7米,顶部锚索也从Φ17.8升级到Φ21.6,确保“一条顶过去两条”。

减少一条回撤通道,直接节省成本约658万元,整体工期缩短超过70天。更重要的是,通风管理难度降低,系统简化,安全系数反而提升了。

“用赚钱的思维花钱,就是要敢于向不必要的、低效的环节‘开刀’,用设计的优化,赚回效率和效益。”该公司二号煤矿副矿长刘超感慨道。

一个“大脑”的升级 科技赋能,为矿井装上“千里眼”

1751277193553215.png

智能化时代最聪明的投资,就是为矿井装上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眼睛”。

“智能地质保障系统”就是这个“大脑”。它将地质、生产、安全等海量数据汇于“一张图”,在地面就能洞察井下千米深处的地质构造。

“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是看着‘导航’开车,安全生产的底气更足了。”该公司二号煤矿地测防治水管理室负责人徐裴自豪地说。

如果说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是“大脑”,那么千米级定向钻机就是执行精准操作的“机械臂”。

这台“大家伙”一次钻探能深入地下2000米,单班进尺稳定在120米以上,效率远超传统设备。这意味着,过去频繁施工钻场、搬移设备的“游击战”,变成了如今高效、连续的“阵地战”。

“每减少一个钻场,就直接节省施工、运输等费用超过13万元。”徐裴谈到这项投资,不仅大幅降低了探放水成本,更从根本上保障了掘进工作面的安全与效率。

如今在该公司,你能感受到一种新风尚:每一笔支出都要评估其“投资回报率”,每一个决策都以能否创造更大价值为标尺,这正是“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经营理念的生动写照。(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