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陕煤故事 > 陕煤印象
澄合矿业公司西卓煤矿王新亭:煤海矿山里的“活雷锋”
发布时间:2025-03-13     作者:李瑞华 张鑫   点击量:253   分享到:

“轰隆隆”的皮带机运转声中,55岁的王新亭紧了紧肩头褪色的军绿挎包,又沿着皮带机设备往巷道深处巡查去,挺直的腰杆和明亮的矿灯在昏暗幽深的巷道里显得格外亮眼。这是他工作清晨一次寻常的安全隐患设备巡查,也是他扎根矿山的第12474天。

“老王,今天咋又下井啦!”

“不下井我不放心,自己盯着总归稳妥点。”

这段跨越三十八年的对话,在澄合矿区回响成独特的晨钟。挎包里,卷尺、扳手与三角饼的油香早已浸透帆布——这是老矿工最朴素的“百宝箱”,装着从青葱少年到花甲匠人的光阴故事。

image.png

1987年,17岁的渭北少年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装甲兵生涯不仅锻造了他钢铁般的体魄,更淬炼出“要干就干最好”的精益求精的执着品格。1990年退伍返乡,能源报国。面对矿区最艰苦的采煤岗位,年仅20岁的他,没有退缩,不怕苦,不怕累,他抓起煤镐的手稳如当年握持军械:“我们这代人是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在望城他是优秀的拖拉机手,在鞍钢他是优秀的推土机手,在部队他是优秀的驾驶员,走在哪里都是先进和模范,那时的我就要追随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足迹,当不了科学家,我就做矿山里的能工巧匠!”

image.png

采煤工作面8年的摸爬滚打,让这个“煤黑子”练就听音辨障的绝活。1998年矿井技术革新浪潮中,他主动请缨转战机运战线。面对先进的皮带机械设备,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硬是靠字典“啃”下各类技术手册,独创的“望闻问切”设备检修法至今仍在矿区流传。

“不管大事小事,老王都是冲在第一个,也是坚守到最后一个。”“老王不仅专业技能强,而且经常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技术,对大家的素质提升有帮助很大。”“有老王在,我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谈到老王,身边的同事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有付出也有收获。28年扎根煤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老王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一致认可,并在2017年获得“澄合劳模“荣誉称号,所在的队伍同样荣获“先进集体”。

image.png

2019年,为响应陕煤澄合西卓煤矿项目建设号召,49岁的王新亭再次披挂上阵,和老队友们投身这片“大风起时沙满天,雨后泥泞没膝深”的荒滩。面对矿井初建时仅有的机电综合队,他迎难而上,从零起步,在恶劣环境中扎下根基。他白天与团队肩扛手挑铺设基础设施,夜晚则潜心规划队伍架构,之后又一手逐步建立起矿井的运输区、机运队关键队伍,并亲手制定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高效运转,为矿井投产运行奠定队伍基础。5载春秋,呕心沥血,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总能干出一番成绩,1800多个昼夜、平均每年三百多个入井,从青丝如墨到鬓染秋霜,王新亭将韶华化作开山凿岩的铿锵战歌,让一座现代化智能矿井在一片荒草蔓坡上拔地而起。

晨光初露,井架上面高高耸立着的“安全生产 重于泰山”四个大红字,格外亮眼。王新亭掸去工装上的煤尘,军绿挎包的背带在肩头勒出35年的深深印记——这是一名老兵艰苦奋斗的勋章,是一位匠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年轮,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用半生时光在百米井下镌刻无私奉献的初心答卷。(李瑞华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