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入秋时分,曹家滩矿业公司的机电维修中心正格外忙碌:青年技工李宇正在修复液压支架阀组,维修工老张正蹲在地上仔细清点着刚回收的螺丝垫片,保管员高天一正在逐项核对可复用物资台账。年轻的曹家滩,正用“紧日子”里的生存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矿井“好日子”的新篇章。
技术流破解增效题
“这些不起眼的小零件,攒起来就是大效益。”机电队老班长田彦斌展示着他的“百宝箱”,不同规格的紧固件分类码放得整整齐齐。在百米井下,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新常态。在材料费压缩的形势下,该公司上下掀起“颗粒归仓”行动:胶带运输队建立物资跟踪档案,通风维护区推行“交旧领新+修复奖励”机制,综采一队部署单体液压支柱修复再利用项目……各部室、各单位在成本管控的“针线筐”里做文章,在创新提效的“深水区”中寻突破,走出了一条新的奋进之路。
算盘珠拨响效益经
“张宇画的节水漫画获了三等奖,常贾涛的节水金点子获了二等奖。”在该公司生态环保室公布的获奖名单里,19条职工建议构成了环保降本增效的“智慧库”。矿区悄然兴起的“价值再造”文化,让每个岗位都成为效益源头。机电维修中心将废旧零件改造为“创意一条街”装点矿区,通风维护区用淘汰开关组建教学实训平台,后勤服务中心把废旧布料改造成环保手提袋。这些充满巧思的“微创新”,让节约意识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
好日子绘就新图景
在“过紧日子”的倒逼机制下,该公司在前半年交出了亮眼答卷,产量和职工收入稳中有升。这种“紧”与“好”的辩证法,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中,更刻进了矿山发展的基因里——巷道深处节约的每一度电、车间里修复的每一个零件、职工心中种下的每一粒创新种子,都在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当“省下的就是赚来的”成为共识,当“螺丝壳里做道场”练就本领,以“走在前、作示范”为使命的曹家滩人,正用勤俭持家的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踏响铿锵足音。(张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