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厂区碰到尚新芒时,他手里总攥着个黑色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煤机创新改进的想法;回到办公室梳理思路,本子里密密麻麻的,全是跟生产、技术相关的细节……”韩城煤机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尚新芒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尚新芒,回忆起日常与煤机产品打交道的场景时,语气里满是专注。
这份藏在笔记本里、落在细节处的专注,正是他深耕煤机领域15个年头的起点与底色。
创新跟着生产的难点走

“创新不是办公室里画出来的图纸,是能让矿工少挨累、多一份安全的实在招。”这是尚新芒常对团队说的话。在他看来,煤机技术的根在井下,脱离了生产实际的创新,再精巧也没用。
面对渭北矿区薄煤层开采难题,传统综采机要么“吃不下”,要么“跑不快”,单班产量始终上不去,矿工们的工作量也大。
接到消息后,尚新芒带着3名技术员直接扎进了井下。半个多月里,他们跟着矿工轮班,蹲在工作面记录数据,采煤进尺、出煤量大小、不同煤层硬度下的运行参数……
回到办公室,他摒弃煤矿设备“傻大笨粗”的老思路,指着笔记里的数据说:“你看,薄煤层的关键是‘轻便’,得让机器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最终,他们另辟蹊径,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研发出“智能综采面自移机尾”。新产品投用后,单产提升32%,设备故障率下降60%,矿工们笑着说:“以前下班后胳膊都麻,现在机器稳当当,省力多了!”
这样的“井下攻坚”不是个例。为突破大型无基础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技术,他带着团队在井下守了48小时,盯着屏幕排查故障点。6个月后,“快速掘进无基础带式输送机技术”问世,不仅省了土建施工,还延长单次掘进距离,大幅提升生产效率。2023年,该公司中标小保当一号煤矿项目,研发的整机长度、功率及宽度均刷新全国纪录,成功打入陕西、内蒙古等核心矿区。
联合高校打破技术壁垒

“别人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们创新的突破口。”尚新芒的办公桌上,摊开着一本厚重的机械专业书籍,旁边还叠放着几张机械图纸。几年前,国内煤矿智能化产品的远程诊断系统几乎被垄断,一旦出故障,等待厂家响应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产。
“我们自己搞!”尚新芒在团队会上,定下了研发方向。研发初期,团队连核心算法的门都摸不到,他就带着人翻阅书籍查资料,跑高校找专家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尚新芒团队与高校共同研发的“智能化带式输送机系统”,通过全天候全程智能巡检系统、远程专家系统、视觉识别撕裂保护装置等技术,将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与优化,实现了矿山的智能化管理与协同作业,不仅打破了技术垄断,更实现了“诊断-预警-维护”全流程自主可控。
近两年来,他带领团队累计拿下26项国家专利,从“智能综采面自移机尾”到“快速掘进无基础带式输送机技术”,每一项都直击行业痛点,推动韩城煤机从“制造”向“智造”跨越。
传帮带聚起创新的星火

“一个人的创新走不远,一群人的创新才能让公司真正变强。”今年,煤机公司牵头成立“尚新芒工匠创新工作室”,“新”是崇尚创新,“芒”则寓意像稻穗一样,把成果结在扎根的土地上。他说:“工作室不是我的‘个人秀’,是让每个想创新的人都能发光的平台。”
为了让创新“接地气”,他通过“师徒结对+项目攻坚”模式,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新人,把井下的实际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帮助年轻技术员锻炼成长。
参加工作多年的刘洁,曾提出优化“掘进机机载临时支护液压系统”的想法,来提升掘进作业的安全性。尚新芒鼓励她说:“有想法就得去实践,就怕不敢想。”最终,这个方案给公司创造百万元价值,刘洁也成了工作室的“陕煤集团巾帼能手”。
如今,该工作室已累计孵化创新成果46项,培养出陕煤集团技术能手1人、公司级创新标兵2人。走进研究所,映入眼帘的是市级、省级各项技术荣誉牌——那是星火聚成炬的模样。
从井下的煤尘满面到实验室的灯火通明,从独自钻研再到带领团队攻坚,尚新芒用15年的坚守,诠释着“创新”二字的重量。
他说:“煤机技术的创新没有终点,而深度融入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正是我们研发的核心方向。”这份敢啃硬骨的担当,不仅让他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标杆,更带领韩城煤机研发团队成为公司内响当当的“创新尖兵”。
此刻,尚新芒的黑色笔记本又多了新内容——上面写着“下一步煤机产品”的初步构想,红笔圈画的地方正是攻坚的关键所在。这位扎根煤机一线的“破题人”,仍在朝着下一个技术难关迈进。(向阳 薛栋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