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澄合矿业百良公司综采队的会议室里已响起铿锵有力的安全宣誓声。人群中,一张青涩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今年8月刚分配来的研究生王晗,皮肤白皙,满脸书生气。身旁,则是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80后”师父王源,一位在综采一线摸爬滚打十年的技术“大拿”。
“研究生?”当王源从队长手里接过报到单时,眉毛挑得老高,“小伙子,咱这井下可不是实验室。这儿的每一道工序、每一条措施,可都连着工友的身家性命。学历高是好事,但来了就得先把身段放下,好好学!”周围的工友们也围了过来,窃窃私语声飘进王晗耳朵:“研究生来挖煤?真是稀罕事儿!”“我看呐,待不了三天就得跑!”……这些话不但没有动摇他扎根一线的决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非得干出个样子来,让你们瞧瞧。
书本上的知识王晗倒背如流,可真正面对井下复杂的地质环境、轰鸣的采煤机和错综复杂的液压支架时,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体会到什么叫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师父王源虽仅有大专学历,却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对采煤各项工艺了如指掌。
这位“黑脸”师父带徒以“严苛”著称。每次下井,他都让王晗紧跟身旁,从顶板破碎的细微征兆,到设备异响的潜在原因,再到技术措施的制定落实,一遍遍耐心讲解和示范。“这个地方压力大,支架必须及时跟进,差半米都不行!”“油管接口渗油,必须立即处理!侥幸心理就是事故的温床!”师父的每句话都如钉子般,深深钉进王晗的心底。有一次,王晗因为没有到井下实地调研就制定技术措施,被师父当场严厉批评,要求他重做,直到完全符合标准。
起初,王晗心里没少嘀咕,觉得师父过于较真。直到那次他独立完成工作面溜子窜动数据测算,师父王源复核时眉头骤紧,指着个极其隐蔽的误差道:“就这一步算错,今天这班活儿别想出煤了,大家都得饿肚子!”师父语气依旧严厉,但额角渗出的细汗让王晗瞬间明白——这份严厉背后,是对他快速成长的期盼,更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从此,王晗彻底甩掉了“高才生”包袱。白天,跟着师父跑现场、摸设备;晚上,熬夜整理笔记、消化技术规程。他渐渐悟出:煤矿的“严管”,就是最深的“厚爱”。而师父严厉的目光中,也渐渐透出赞许与欣慰。
井下深邃的巷道,机器隆隆作响,一黑一白两个身影在矿灯的照射下并肩前行。他们用坚守与传承,在矿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关于责任、成长与守护的动人乐章。(杜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