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陵矿业机电公司活跃着一支由18名电气维修工组成的“硬核”队伍——综采设备电修班组。他们天天和综采电气设备打交道,靠着“一班三匠”的硬核本事和代代相传的匠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响当当的成绩。
“三级”进阶,手把手“喂”出真本事
想把技术练精,光靠个人闷头干可不行。电修车间职工深谙此道,他们利用“李海清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党员创新工作室”这两个“大舞台”,让技能大师、高级技师和党员骨干当“主角”,带着大伙儿一起学、一起闯。实施“三年三阶成长计划”,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让新人一步步变高手。
对于新来的青年职工,机电公司指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技术。第一年按照配套严格的考核和奖罚制度,师傅教得用心,徒弟学得带劲,将基本功扎扎实实打牢。第二年对青工重点“开小灶”,技术上缺啥补啥,专攻那些关键、复杂的技能点。第三年让这些青年职工在工匠大师的带领下,专啃那些生产上遇到的硬“骨头”,解决别人搞不定的难题。
光有计划还不够,培训也得“接地气”。班长郗卫平把每周四的“技术夜校”变成了“移动课堂”,哪有问题就去哪讲。井下刚发生的故障,立马复盘找原因;地面上的设备,拆开了讲原理;甚至模拟带电作业环境练胆识,专治“本领恐慌”。副班长姚文喜讲究“实战出真知”,电焊怎么焊得漂亮、线路盘怎么配得精准、设备线怎么接得又快又好,都是现场手把手教。老师傅盛红杰更有高招,矿上组织技术比武,他就带领青工搞“盲盒排障”特训,故障点随机藏,逼着青工快速反应、精准判断出故障,青年职工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培训效果咋样?还得看成绩单!近三年,机电总厂“匠才摇篮”培养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人、特级技师1人、技师1人、高级工2人、技能考评员2名。在2024年黄陵矿业第九届职工技术比武上,班组派出的4名职工全部均取得好成绩,王涛、刘杰两名青工更是一举包揽了“综采维修电工组”的冠亚军!这份硬实力,让电修班组成了矿上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现场找“病根”,小创新解大难题
技术练得硬,创新更得有真本事。“设备问题从哪冒出来,就得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电修班组的创新秘诀就一条,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难题。
以前职工对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善于发表个人观点,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从公司出台了《科技创新成果激励机制》和《全员创新管理办法》,班组里又有“双平台”托底,再加上“结对子”互帮互助,大家的创新热情逐步提升,一线职工经常能琢磨出创新好点子。更难得的是,他们创新出来的20多项“小发明、小改造”,全部都用到了生产现场,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且发挥了更大的价值作用。
这背后,离不开“陕煤工匠”盛红杰、郗卫平和“黄矿工匠”姚文喜这三位“领头雁”发挥的作用。他们带着大家盯着生产上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以前调试大型电机时,哗啦啦地流水,一次能“喝掉”3000立方米水,盛红杰带着团队研发出“自动水循环冷却装置”,把耗水量从3000立方米直接降到了几乎为零,不仅解决了水资源浪费的大问题,一年还给公司省下足足50万元的水电费。
安全质量是“命根子”,一点不能含糊
电修班组负责黄陵矿业四对矿井的电气设备“大保养”和厂区日常“小维修”。他们心里清楚,只有安全是“1”,其他后面的“0”才有价值,质量不过关,生产就得停摆。所以,他们把设备安全质量当成“命根子”来抓。
安全怎么抓?该班组上岗前进行“三分钟自检”,这是班组长带头立下的规矩。在开工前,每个人“查”现场有没有隐患、“想”活儿有啥风险、“看”环境是否安全。通过开展班前风险辨识,把隐患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在工作时进行“双确认”,面对重要检修任务,班组长和安全员一起把风险点查清楚、讲明白,工作时,坚决不允许一个人单干,必须一人操作,一人监护,互相提醒保安全。
此外,该公司对进厂的重要设备建立了“风险预控台账”,还贴上了专属“电子身份证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设备基本信息,方便查询,给设备检修织了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
同时,该公司对维修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给每台设备建“健康档案”,从进厂“体检”、到设备大修、再到交付使用,进行全程记录。技术人员对维修后的设备实行三级验收机制,通过层层把关,确保修好后的设备质量可靠。车间技术大拿还不定期下矿进行“回访”,听听一线职工对设备运行情况提出优化建议,并结合建议改进维修技术。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设备故障少了三成,使用寿命延长了15%,返修率更是直降41%。
走进忙碌的维修车间,盛红杰正耐心地指导年轻职工维修矿用电机设备;在一旁,郗卫平对照着图纸查找设备故障,神态专注;不远处,姚文喜带着他的“95后”小徒弟,围着高大的采煤机,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个部件。
这群矿山的“电气守护者”,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筑牢了安全的堤坝,用毫无保留的匠艺点燃了传承的火种。他们用“一班三匠”的硬核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守护着矿山的“光明”与“动力”,奏响了一曲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不凡乐章。(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