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火,澄合运煤专用线的铁轨被烈日烤得发烫,年度作业高峰与持续高温碰撞出一曲激昂的坚守乐章。铁运分公司的职工们顶着酷暑扎根岗位,用汗水为运输畅通护航,在滚烫的钢轨上谱写着责任与担当的诗行。
正午调车场:60℃车身上的精准舞步
正午的阳光把列车外壳烤得能煎鸡蛋,60℃的车体散发着灼人的热浪。9608号机车刚驶入作业站场,调车员王锋彬已挎好对讲机,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三道挂6,两道减2,三道挂4,两道减1!”他逐字核对调车计划,声音因高温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热浪像无形的火舌舔舐着工装,王锋彬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蓝工装洇出大片深色盐渍,像泼墨山水般晕染开来。但他依旧弓身检查车钩,指尖触到金属的瞬间像被针扎,却丝毫没有影响动作的精准。“确认连接!”“收到!”他与同伴严格执行“手指口述、呼唤应答”制度,在股道间穿梭如舞者,车辆连挂、风管摘接、手制动机操作,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得像教科书。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短,又被满载乌金的列车拉长,交织成调车场上最动人的轨迹。
晨曦养路人:钢轨几何尺上的毫厘较真
凌晨5点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工务段的“黄马甲”们已在煤专线施工现场列队。为避开正午高温的“烤验”,这支队伍把黄金作业时间定格在晨曦微露时。“命令已下,上道作业!”班长张涛的指令刚落,捣固机便轰鸣着打破宁静,奏响了新一天铁轨维护的序曲。作为工务段的技术骨干,张涛的身影在作业面不停移动。时而俯身检查轨枕,时而抬手示意调整机械角度,帽檐下的脸庞很快挂满汗珠,顺着下颌线连成串往下掉。临近正午,轨面温度窜至60℃,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他频繁俯身用几何尺测量校核,甚至将脸贴近滚烫铁轨观测数据,指导同事调整轨面高度。“再抬3毫米,左边道床夯实!”他的声音混着机械轰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收工时,每个人的脸颊都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摘下手套的手掌上,深深浅浅的印痕里还嵌着煤渣与铁锈,在阳光下泛着暗光。
蒸笼动力室:机车“心脏”的守护者
“这天气干活,碰哪都烫手,活像在桑拿房里!”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的火车司机任海龙边擦拭边感慨。在9608机车动力室,这位经验丰富的“机车操纵师”正带领徒弟顶着炽烈的阳光进行辅修作业。正午的烈日掺杂着动力室的热浪,让两人如同被扣在一个狭小的蒸笼里。机车起机试验时,动力室内温度瞬间飙升至60℃以上,任海龙师徒没有丝毫退缩,目光如炬地在有限空间内灵活穿梭,对机车近百个关键设备逐一排查。每一个需要更换的零部件,都在他精湛的技艺下被稳妥处置;手中的扳手、螺丝刀像精准的“手术刀”,在高温狭小的空间里守护着机车的健康脉搏,确保每一次行驶都动力澎湃、安全可靠。
夕阳为钢轨镀上金边时,调车场上的盐渍仍在反光,工务段的工具包沾着道床的温度,动力室的余温还在烘烤着刚卸下的零件……这些被高温淬炼过的身影,正伴着列车鸣笛驶向暮色深处。当最后一节车厢掠过信号灯,钢轨的余热里已凝结出新的刻度——那是铁运人用坚守丈量的责任长度,是高温下永不褪色的担当印记。(赵倩 李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