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陕煤集团韩城矿业桑树坪二号井掘进三区材料员王勇刚沿着路边将矿泉水瓶、冰激凌包装袋等白色垃圾一一捡起,放入随身携带的袋子里。
“风一吹,这些轻飘飘的塑料制品有可能被吹进黄河里……”王勇刚指着道路东面不远处的黄河说。这个身材微胖的“95后”小伙子有些腼腆,笑起来格外憨厚可爱。
组织青年职工植树、清理白色垃圾等“保护母亲河”行动,是桑树坪二号井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活动。王勇刚一直积极参与。他说:“生态保护,不仅有意义,而且很快乐!”
如今,他早已将这份快乐融入日常。在上下班经过沿黄公路时,只要看到路边有白色垃圾,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会靠边停车,下车清理干净。这个习惯,他已坚持多年。至于到底捡过多少垃圾,他自己也记不清。

种下助人的种子
当被问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志愿服务这件事时,王勇刚讲起了他当兵期间的一个故事。
2016年夏天,王勇刚正在石家庄服役,一场暴雨淹没了周边村落,他随部队前往救援。抵达现场时的情形王勇刚至今记忆犹新:“道路被冲断,房子里的淤泥有半条腿深,不少受灾的老百姓抹着泪……”王勇刚和战友们白天帮村民修路、清淤,掩埋淹死的牲畜,晚上就睡在村里的石阶上,严守“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
村民们恢复了生活秩序后,部队撤离,村民们敲锣打鼓欢送的场面让王勇刚泪流满面。“我们都上车了,他们硬是拉住不让走,把各种食物硬往我们手里塞……”王勇刚继续讲着往事。
那一次经历,让王勇刚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心里种下了助人的种子。
韩城旅游“宣传员”

“他对当志愿者‘有瘾’,节假日也不例外!”桑树坪二号井党委工作部的陈思蒙说。陈思蒙作为矿区“土记者”,每次去志愿活动现场拍摄,总能见到王勇刚的身影。
桑树坪二号井是通往壶口瀑布景区的必经之地,每逢节假日,各地游客络绎不绝。该矿便在大门口支起一个志愿者服务点,为游客提供热水、临时休憩区等基础服务。一次偶然的闲聊,让王勇刚多了个新身份。
当时,他和游客提及司马迁祠、党家村等韩城文化景点,一下子勾起了对方的兴趣。那名游客当即加了他的微信,请王勇刚当“掌上导游”。当天,游客观看完壶口瀑布后,就在他的推荐下,奔赴韩城各大景区。当晚,游客特意给王勇刚发来消息:“小伙子,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差点就错过了党家村这处‘东方文明的活化石’!”
简单的一句话给了王勇刚莫大的鼓舞。他真切感受到,这是为韩城旅游添砖加瓦,志愿者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从那之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背诵了景点素材,主动当起韩城旅游的“宣传员”。每逢假日,他就在志愿者服务点为游客介绍景点、解答疑问,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有一次,他为一名游客讲解党家村的家训,从书法、雕工以及主人的追求与修养等多个角度,将静态的家训讲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符号。游客听得入迷,便叫来全家一起听。临走前,那名游客对他高度评价:“这个小同志不但是韩城旅游的传播者,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有朋友好奇,他真是一分钱报酬都不收吗?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不想休息吗?王勇刚只是腼腆一笑。“我觉得志愿服务和金钱无关,而和灵魂有关,和奉献有关。”王勇刚说。
据了解,他已经引导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次。
社区里的热心人
疫情期间,王勇刚也没闲着。“不上班了,我能干啥?”他第一时间想到社区防疫人员可能紧缺,当即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凭借人熟、户熟、路熟的优势,他一头扎进政策宣传、入户动员、秩序维护等工作中,每天早出晚归。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结束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勇专程来到矿上,为王勇刚送来感谢信和锦旗。面对这份认可,王勇刚依旧是那副腼腆的模样。
王勇刚和社区空巢老人李爷爷正是在那时的志愿服务中结识的。在一次走访中,王勇刚得知老人有慢性病,需要常年吃药,便定期带上食物、药品上门,承担起帮助老人做饭、打扫房间等家务。
后来,这份帮扶成了“周六约定”。每逢周六,王勇刚会带着蔬菜、水果和保温桶准时来到李爷爷家。很快,李爷爷家水池里泡着的碗、阳台上堆着的换洗衣物就被收拾妥当。王勇刚会用一个上午的时间陪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陪他在屋里看电视,听他讲年轻时候的事。
有一次,李爷爷半夜老毛病复发,腰疼得厉害,翻来覆去睡不着,犹豫了半天还是给王勇刚打了电话。半小时后,王勇刚就出现在李爷爷家中,帮他敷药、按摩,直到疼痛缓解了才放心。如今,每周六,李爷爷都会搬个小凳子,提前坐在大门口,等着王勇刚到来。
多年来,王勇刚还坚持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温暖——每年春天都主动去献血。“春暖花开时,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能为病床上的人们尽点力,心里会踏实一些。”说这话时,他的语气带着几分郑重。(焦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