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矿业公司桑树坪矿综掘一队技术员张宇的发明的煤矸石系列文创产品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引起了2000公里之外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唐庆菊女士的关注。近日,唐教授利用来西安讲学的周末空挡,专程驱车近300公里来到大山深处的桑树坪矿与张宇见面,并对他发明的煤矸石文创产品进行调研。
2023年,刚入职不久的张宇在井下检修时,发现矸石破碎后呈现细腻的矿物纹理。“能不能像制陶一样重塑矸石?”这个灵光乍现的念头,点燃了他的探索热情。历时3个多月的攻关,他破解了矸石粉再利用的密码:通过精细粉碎、科学配比黏合剂、通过特制模具成形等多道工序,制作出了煤矸石烟灰缸。这一小发明立即登上了各大媒体,引起轰动。该矿工会专门为张宇开辟了“‘矸’为人先”创新工作室,让他在工作之余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
然而,张宇并没有满足于小小的烟灰缸,在他的巧思妙想下,荷花形状的砚台、龙纹石鼓茶承、莲花石钵、抱鼓狮等煤矸石制品脱颖而出,再着以金色的勾边,件件都充满了复古气息,美轮美奂。
“石头不会说话,但我要给它们赋予新的生命”。张宇摩挲着精心制作的的煤矸石镇纸,石面上隐约浮现的植物化石纹路,恰似矿山青年写给未来的绿色宣言。“最难的是解决开裂问题。”在创新工作室,张宇展示着实验记录本,密密麻麻的数据记载着上百次失败。最终通过添加植物纤维改良黏合剂、改良实物模具等方法,让成品率达到90%以上。
看完张宇发明的产品后,唐庆菊教授赞不绝口,在接受采访时说:“煤矸石长期堆存会释放酸性废水、有害气体并可能自燃污染环境。煤矸石粉碎后可用于制砖、水泥、陶粒等,替代黏土或砂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减少固废堆存对生态的破坏,符合‘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的政策导向;将其制作成文创产品,更能提升它的附加值,有助于企业树立环保责任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强化‘绿色矿山’的品牌内涵。张宇的小发明给老矿区的矸石再利用提供了极其有益的新思路,值得推广。黑龙江省作为工业大省,也有许多老矿区遗留下来的煤矸石,我们将把这种创新思路带回去,让煤矸石变废为宝。”
“没想到老矿工眼里的‘煤坷垃’,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玩’,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为矿山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为企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该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表示。
夕阳下的矸石山褪去了往日的阴霾,张宇的创新工作室灯火通明。在这里,“黑色废料”与青春智慧碰撞出的绿色火花,正照亮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之路,每一步前行,都浸润着可持续发展的坚实足迹。(姜爱文 孙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