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在黄陵矿区,绿草茵茵,碧空如洗,移步成景,一幅绿色生态画卷铺陈面前。
近年来,黄陵矿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脚踏实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把稳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方向,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愈发葱郁。
智慧赋能,打造绿色发展标杆
在二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数块高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作业地点的工作实况,工作人员轻点远程启动按钮,500米深的井下,424超宽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滚筒翻转……有了智能化加持,工作轻松了,矿工脸上煤尘少了,笑容多了。
这样的变革不止于井下。
一号煤矿选煤厂作为全国高级智能化选煤厂,7层楼的生产车间内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在主控室,值班人员通过“智能管控云平台”,动动鼠标便能控制TDS智能干选机、智能装车等700余台设备运行。
这些都是黄陵矿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绿色发展的缩影。
一直以来,该公司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黑色资源、绿色开采,投入使用了一批低能耗、低污染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洗选、智能装运全覆盖,提升煤炭开采效率,让每一粒煤炭既“含绿”又“生金”。
从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到2016年建成全国首个大采高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再到2024年投入使用我国首个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成套装备。从1.0米的较薄煤层到6.6米大采高,再到0.6米的极薄煤层……十年间,该公司不断推进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迭代,所属各矿井持续高产高效,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与此同时,该公司深耕环保标准化建设,一方面,系统梳理总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相关经验、做法,发布并实施《生态环境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及考核办法》企业标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环保标准化动态达标创建,打造了一号煤矿矿井水处理站、二号煤矿危废贮存库等18处环保标准化现场,环保“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煤电联产,拓宽绿色发展路径
在黄陵矿业,“两山”理念不是标语,而是贯穿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守住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黄陵矿业积极补齐电力产业短板不足,在一次次克难、一次次探索中,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该公司明确打造煤电联产、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的发展愿景,充分发挥地处黄陇煤炭基地的区位、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形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该公司主动融入“西电东送”战略,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建设。2023年建成2×660MW电厂,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超160亿度。在建店头电厂二期2×1000MW电厂项目锚定“力争年底实现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建设目标,各项工程建设开启“加速度”,目前已实现集控楼提前45天到顶,1号间冷塔提前43天到顶,2号间冷塔提前35天到顶,烟囱外筒提前30天到顶。按照“关小上大”要求,关停高能耗煤矸石电厂二期2×50MW机组,规划建设店头电厂三期2×1000MW电厂项目已获核准批复。
此外,黄陵矿业积极顺应“双碳”发展大势,在新能源领域闯出了广阔天地。
依托产业基础,按照“能建则建、应建尽建”的原则,充分利用办公楼屋顶等空地资源优势,建成6MW分布式光伏项目。大力开拓外部市场,在安塞高桥镇和镰刀湾镇建设200MW和100MW农光互补项目。截至2024年底,光伏项目全面进入发电运行阶段。同时,该公司规划建设的安塞区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已获立项备案批复,正式进入可研编审阶段。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相继投产,黄陵矿业集“矸电、煤电、绿电、储能”为一体的电力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绿色发展的脚步更加矫健从容。
变废为宝,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公布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一号煤矿再次赫然在列,这是该矿连续12年获此殊荣。
打造“花园式”矿山,是黄陵矿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长期以来,该公司坚持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走出了一条“固废全吃尽、废水全利用、生态全修复”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该公司建设投运燃煤掺配系统,将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泥、中煤运到配套的煤矸石电厂进行发电。针对电厂排出的粉煤灰、炉渣,将其作为砖厂、水泥厂的原料。在二号煤矿试点实施采空区原矸充填技术,在其它三对矿井实施巷式充填,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将固废“吃干榨净”;在一号煤矿、二号煤矿分别建成18400kW和16000kW装机容量的瓦斯发电机组,每年消耗瓦斯7150万m³,发电1.48亿度,实现矿区瓦斯“净零排放”;在井下和地面建立两级矿井水处理站,将疏干水处理后,用于井下防尘、地面绿化,变“水害”为“水源”。
与此同时,黄陵矿业积极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先后完成4对矿井6座排矸场治理修复,累计植草2.2万平方米,栽种苗木3万株,总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包括矿山公园在内的辐射区域达3.2平方公里的沮河“一线”和公路铁路“两轴”串联的绿色生态矿区。
推窗见绿,开门即景……当矿山变成“会呼吸的生态系统”,绿色发展便有了具象注脚。(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