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渭北煤田上的韩城矿业下峪口矿,50多年来一度与“黑煤、矸石、粉尘”相伴。如今,它凭着一套“以废治废、循环共生”的生态治理模式,让“矿山披绿”成了新名片。
巷道深处,采煤机轰鸣声中,乌黑的煤流沿着传送带奔涌;矿区之上,步道两侧草木舒展枝叶,昔日矸石山覆满绿装,经净化的达标中水滋养着植被、循环于生产。一“黑”一“绿”交相辉映,生机无限。
“风一刮,堆在山上的矸石堆煤灰能顺着窗户缝进家,下雨天,污水顺着塌陷坑流,附近的庄稼长得歪歪扭扭。”据土生土长的上峪口村村民王龙回忆,因为住在矿区附近,常年受到矸石粉尘和小煤窑遗留的塌陷区困扰。
2021年随着“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及生态修复项目”落地实施,该矿跳出“简单掩埋”的老路,把令人头疼的煤矸石变成了“修复利器”,在南岔沟的塌陷沟壑处,将矸石分层倾倒、反复碾压,待沟壑填平,再覆上厚厚的黄土与草木。“那一年,南岔沟光填矸石就填了65万吨,还复垦出62亩耕地。”王龙蹲在田埂上,看着地里的庄稼,笑容里满是欣慰,“现在旱地种小麦、玉米,坡地栽花椒、核桃,这地总算又活过来了!”至今,南岔沟已累计完成200万吨矸石填沟,项目完成后可恢复耕地456亩,昔日的矸石山,正一步步变成村民眼里的“金土地”。
在南岔沟的土地重获新生的同时,该矿也将治理目光投向了污水难题,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推进重点环保项目,从“源头封堵、中间处理、末端利用”发力,为污水治理装上“智能引擎”。工业水处理站、生活水处理站完成自动化升级改造后,能实时捕捉水质数据,提高了监测效率与准确性,还实现了自动化集中控制管理。利用洗煤水一级闭路循环、井下突水点封堵等技术手段,从源头减少污水产生,让矿区废水全部净化复用。如今,每天4500立方米的废水经处理后成为达标中水,分别流向选煤厂生产循环系统、地面降尘与绿化灌溉、龙钢公司生产供水三条循环路线,确保水资源高效复用。
“矿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100%处理、100%达标、100%利用的‘三百目标’,彻底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节约污水处理费用约240万元。”该矿环保办主任介绍,“同时我们实现了固废全利用,是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区内唯一的固废、污水‘双废’清零企业,环保成效实实在在。”
谈及矿区转型发展,该矿矿长倪锁红坦言:“效益与生态双赢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些年,我们做了不少尝试,姚家埝立井排矸场覆土后培育起李子、苹果、山楂种植区,废弃煤矸石被制成环保砖用于矿区停车场建设。这些既利社会、又惠职工的实践,最终帮助矿区摆脱了‘黑呦呦’的旧标签。”
曾经被视作“安全隐患”的瓦斯,也在生态治理中找到了新价值。该矿通过瓦斯综合治理和设备升级,大幅提高了瓦斯抽采率和利用率。近三年来,瓦斯抽采量达到3592.6立方米,发电5238万度,累计节约电费1800余万元,实现了抽采瓦斯废气的全利用。
如今放眼矿区,棚户区改造后平整的1800平方米土地种上了2000余株树苗和茄子、豆角、西红柿等蔬菜,变成了生态植物园,绿意渗透间,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当矿区的风再次掠过枝头,树叶沙沙伴奏,清脆鸟鸣穿插其间,成了老矿区重焕生机的最美乐章。井下依旧开采着“黑黝黝”的煤,地面早已铺开了“绿油油”的生态画卷。(吴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