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煤新闻
数智转型|陕西煤业:聚焦数智赋能 ,谱写转型发展陕煤方案
发布时间:2023-12-13     作者:弓箭 王紫铭   点击量:774   分享到:

10月25日,陕西煤业数据标准在京成功发布。数据标准的发布是陕西煤业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举措。

作为煤炭行业数智转型的先行者,陕西煤业立足煤炭行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行业要素,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能源行业生态“新模式”,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

煤矿智能化建设让数字化转型有支撑、有体系

智能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陕西煤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陕西煤业围绕”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目标,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企业数智化转型。在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掘进工作面智能化高效快掘、矿井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运行、危险和繁重岗位机器人作业替代、“AI+NOSA”安全智能保障系统等领域均有重大突破。持续提升管理创新,积极构建了覆盖所有煤矿的“产供销+金融”的“三网一平台”管控体系,形成陕煤“数字一体化管控智能中枢”,实现企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高效运营。

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是陕西煤业智能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公司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加大对煤矿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的跨界合作,先后挂牌国家“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和“煤矿安全智能开采重点实验室”。

caojiatan.png

近日,由陕煤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及配套设备正式投用,该项目创造了“装机功率、装备总重量、一次采全高、单面产能”四项世界第一,工作面正常生产后,年产量将由现在的130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以上,产能提升15%以上,40分钟割一刀煤装满一整列火车,同时煤炭资源回收率增加10%以上,年增收15亿元。

一项项记录的打破,是陕西煤业智能化建设优势提升的体现。煤炭智能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使陕煤的煤炭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全员功效和产能释放有效提高。与2018年相比,陕西煤业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年生产能力由450万吨/年提升至800万吨/年,智能综采工作面全员劳动效率提高了31%,全员年均工效最高超过2万吨;矿井综合单进水平提高了61%,快掘单进最高突破2800米,掘进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潜力。

在多年深耕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陕西煤业更加意识到打通数据标准建设中系统深度互联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等痛点,是煤矿数字化转型的必解难题,率先开始了数据治理前瞻性创新实践。

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陕西煤业依托国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参与编制经验,从企业执行角度对数据分类、编码规范等内容逐步细化,同步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构建煤炭行业数据标准化体系,从数据资产化角度率先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

陕西煤业数据治理的目标是基于统一的数据分类与标准管理,结合数据质量管理,赋能各类应用场景,从而提升人员工作效率、设备使用效率以及智能化调度水平,实现降本增效,助力转型发展全面提效提速。

红柳林.png

该标准体系将煤炭板块数据资产分为16个业务大类、79个业务中类以及312个业务小类。其中与煤炭生产密切相关的153个业务小类编制形成了5500余条数据标准, 形成了以安全生产为核心,智能管理、绿色生态、开拓创新等高效协同的企业全价值链智慧联动能力。

目前,陕西煤业所属小保当煤矿数字体系建设项目,接入79类162个子系统,实时采集6万余条数据,建立76类设备数字模型,实现主数据管理、数据流程管理、编码管理、代码库管理和数字模型管理。所属红柳林煤矿综合管控平台建设项目,将生产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数据统一采集入湖,涉及2600多个设备对象,100多个设备模型,40多个业务模型,并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实现了数据“看得全”“调得快”“用得好”的目的。

陕西煤业数字标准建设从无到有,结出丰硕成果,是打造能源行业生态“新模式”、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陕煤路径”的生动实践。公司将持续推进“智能矿井 智慧矿区”建设,深度挖掘矿山数据价值,将智能化实践经验和数据应用先进模式,向上下关联产业领域全方位延伸,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决策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成效,为煤炭智能化发展注入数据新动能。 ( 弓箭 王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