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蓝色安全帽,身背军绿工具包……韩城矿业公司桑树坪煤矿综掘一队技术员张宇穿梭于掘进工作面的机电设备间。面对密如蛛网的线路,他手持专业仪表,精准测量,目光敏锐,凭借扎实的技术与经验迅速排查隐患,手到“病”除。
百米井巷里的技术“大拿”
2020年,34岁的张宇大学毕业后通过应聘来到韩城矿业桑树坪矿综掘一队工作。一晃5年过去了,他始终保持一颗匠心,将矿井视为自己的家,将工作当成“家事”。
“先排查、后开工,先确认、后开工,将设备隐患消除在工作面生产前……”桑树坪矿北二240胶带巷由南向北掘进工作面机电设备安装现场,张宇洪亮的嗓门像个高音喇叭,将每个指令清晰准确地传达到指定方位,神情中透露着专注、干练和自信。一次,在综掘机履带安装过程中,因井下空间狭小,安装的履带重达15吨、长3米且螺丝孔密集极不易装配。为提高装配效率,张宇和工友大胆创新采取多组倒链、调整角度的方法,大家协同作战,创下了零点班安装2组履带的纪录,使安装效率达到最高。
“靠我一个人‘干’不行,团结协作才能百分之百保障设备安全。”张宇说。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巷道,斟酌工作计划,通过优化管理和安全排查等举措和工友通力配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安全生产赢得了时间。
科技兴则矿山兴,科技强则矿山强。作为一名基层技术员,张宇总有自己的“奇思妙想”,以集团“协同增效年”“四种经营理念”为契机,做好“毫厘间”的增效文章,他打破岗位惯性思维,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先后参与便携式井下风钻置物架、防尘口罩防尘套等“五小”创新项目,用“紧日子”过“好日子”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矿山“煤坷垃”里的“新宠”
走进张宇的工作室,仿佛踏入煤矸石的奇幻世界。“真没想到,小张能把咱的‘煤坷垃’变成工艺品!”职工张森林一边瞪大眼睛,一边捧着矸石做的荷花砚台端详许久。张宇利用井下废料煤矸石做成绿色“新宠”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张宇的工作台上,刻着一行小字:“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错位的资源。”虽然每天工作都很忙碌,张宇始终保持着一颗爱生活、爱发明的心。“来矿上前曾在陶瓷厂工作,煤矸石的种类分为砂岩和泥岩,工余时间就想用它制作成生活用品。”谈起煤矸石“变废为宝”的初衷,张宇这样描述。
小发明看似不起眼,做起来却不简单。张宇查资料、看文献、找百度、做实验,历时3个月破解了煤矸石的密码:精细粉碎、科学配比、模具成型……最终将无气味、耐高温、不变形、安全环保的第一件烟灰缸作品制作成功。矿工会得知后,专门为他设立一间用“武”之地——“矸”为人先工作室。
为了使作品更环保、成本降低,张宇没有停歇,针对前期作品层次不清、美感不够的问题,他在凝固材料、外观上进行改进,结合环保漆、民俗地域特点,陆续创作出荷花砚台、抱鼓狮、龙纹石鼓茶承、兵马俑摆件等十余件作品。
“在煤矿,安全与环保同等重要,煤矸石长期堆存污染环境,但韩城矿业职工能将矸石变废为宝,以别样的艺术姿态呈现于众,创新、爱钻研的精神让人钦佩。我们会将学到的新思路带回去,让绿色星火照亮煤炭企业的环保发展之路。”5月10日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唐庆菊到桑树坪矿调研时这样说。
“发明家”头脑里的“创收”
张宇的家乡韩城,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乡,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这里盛产的“大红袍”花椒家喻户晓。一次,在集市上和妻子吃椒叶凉皮时,张宇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花椒叶粉碎、加上花椒粉做成年轻人喜爱的零食锅巴?让椒农利益最大化……”作为土生土长的韩城娃,张宇决心要为家乡的土特产走出一条深加工增收的道路。说干就干,于是他找到陕西花椒世家科技公司提出想法,没想到该公司大力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创新改良,一款属于韩城特色的“花椒锅巴”上市了。“麻香酥脆,一口就上瘾!”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的赞不绝口,让张宇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其实,张宇的小“发明”为家乡带来的助力还远不止这些。在这之后,他还参与完成了“花椒酸奶”的研发,同样获得成功。如今,韩城花椒酸奶、花椒锅巴已经成为宣传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张宇的小“发明”如愿以偿。“一项项创新成果的奖牌,张宇比见我还高兴。平时休班根本见不到人影,但做他喜欢的事,我支持。”妻子提起张宇总是一脸“埋怨”。
“想象创新不占任何时间、空间,只要脑子不糊涂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这些奇思妙想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熏陶与成长。”张宇讲着自己的创新故事,眼里闪烁着光芒,感觉他依旧是那位大学里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少年……(王利青 姜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