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保当矿业公司一号煤矿132205辅回撤工作面,掘进二队检修工小李的矿灯在掘锚机的油缸上停留了三秒。光束中浮动的煤尘忽然一阵乱跳,他皱起眉,攥紧扳手——掘锚机运转的声音陡然变了调。
“又跟这铁家伙较劲儿?昨天区队群里发的智能诊断报告,你瞅了没?”杨师傅的声音从掘锚机后传来,矿灯的光晕在巷壁上撞出个晃悠的圆。作为队里的老前辈,杨师傅打心眼儿里愿意给年轻人搭台子,毕竟他当年就是被老师傅带着一步步成长,如今看着小李这样肯钻研的后辈,更想着多帮衬几分。
小李往旁边挪了挪,让矿灯照见油缸底座的密封环:“瞅了,说可能是单向阀卡滞。可拆开三次,阀芯比脸都干净。”他摸出笔记本,翻到去年培训时记的那一页,“您看这儿,培训老师说过,油液黏度降0.5厘斯,就可能出这毛病。”去年区队选送技术骨干外出学智能掘进系统,名额紧张,是杨师傅主动把机会让给了他,只一句“年轻人得见世面”,他一直记在心里。
“去年公司掏腰包让你去学智能掘进系统,看来没白去。”杨师傅凑过来,眼里带着笑意。他带过五个徒弟,最看重的就是小李这股爱琢磨的劲儿,“要不试试把溢流阀调大0.3个压力级?”
小李咬了咬下唇,规程里从没这说法,但培训时老师演示过的动态补偿模型,此刻在脑子里转得飞快。他握紧扳手,每拧半圈就停一停,细听油缸里油液流动的声音。当扳手转到第三圈,“嗡”的一声轻响,掘锚机油缸的迟滞突然消失,像卡顿的磁带终于顺了轨。
三天后,区队公示栏上多了张红纸。“掘锚机智能维护小组”几个字下方,小李的名字后面标着“组长”。同事们说,这是杨师傅特意找队里推荐的,还反复说起他钻研技术的事儿。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该公司并非个例。背后是小保当多年来持之以恒深耕人才培养,用一套经过实践打磨的“尖兵人才培育密码”,为队伍成长提供着持续动能:在专业能力锻造上,建立“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教学”机制,通过不定期推出榜单任务和结对创先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员工突破岗位认知边界。在成长通道搭建上,构建“能力+实绩”双向赋能激励体系,创新推出“基层推荐+能力测评”机制,让“干得好就有奔头”成为共识。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矩阵,98%以上的员工熟练掌握生产操作、设备维保等多领域技能,培养出全国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师7名,荣获行业级科技创新奖项41人,省部级21人,孵化创新成果140余项,87项关键技术全公司推广,创效超千万元,充分展现出了“全要素响应”的实战能力。
一系列的实践,正是小保当矿业公司“重才聚才,实干实绩”人才培养理念的鲜活注脚。在这里,矿灯不仅照亮了井下巷道,更照亮了人才成长的方向,从技术传承到机制保障,从个体突破到团队进阶,始终以“奋楫·实干”的劲头攻坚克难,共同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张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