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它既非仇恨的温床,亦非虚无的幻影,而是一座镌刻着民族记忆的丰碑,映照着来路,指引着归途。当我们立于时代交汇处回望,那1931年9月18日的沈阳夜空,被侵略的炮火撕裂,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然铭记“九一八”,非为延续仇恨,实为汲取历史深处的智慧,以苦难淬炼理性,以牺牲珍视和平,以记忆照亮未来。这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敬畏,对时代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先烈之精神,如璀璨星辰,永恒照耀民族前行的漫漫长路,他们的牺牲并非遥远传说,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张自忠将军殉国前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其言掷地有声,其志感天动地;赵一曼临刑前留给幼子的家书,字字泣血,句句千钧,将最柔软的母爱化为最坚毅的救国信念。当然,还有那无数无名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长城。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选择,构成了历史最悲壮、最崇高的部分。他们身上闪耀的爱国情怀与献身精神,绝非尘封的往事,而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提醒着我们,今日中国的一切,皆从艰苦奋斗中来,由牺牲奉献中得。
南京城下三十万冤魂的哭诉,重庆轰炸中硝烟弥漫的惨状,这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片段,无不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真理。然而,历史的启示远不止于悲情,它更赋予我们一种清醒的战略自觉,和平并非天赐,而需实力捍卫,发展并非坦途,而需定力坚守。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从东北抗联的雪原苦战到滇缅远征的异域血战,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段历史教导我们,面对强权与欺凌,唯有团结一致、自强不息,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于当代中华儿女而言,传承历史绝非空谈口号,而需付诸扎实行动。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的浪潮奔涌,文明的对话深化,全球化的纽带交织,这要求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份担当见于科学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孜孜不倦,见于乡村教师点亮孩童梦想的默默坚守,见于边防战士顶风冒雪的日夜巡逻,见于每一个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付出。我不敢苟同,爱国并非虚浮的情感宣泄,而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洪流的理性选择。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烈手中接过精神火炬,以知识武装头脑,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实干贡献国家。
“九一八”的记忆深植于心,绝非要锁住历史于过去,而是要赋予前行以力量,当我们纪念这个刻入民族灵魂的日子,我们重申对和平的坚守、对发展的追求、对正义的信念。前路绝非一帆风顺,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内部转型重任在肩,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保持历史清醒,强化时代担当,便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先烈之志,星辰不灭,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回答,也是对未来的誓言。(马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