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短板建成生态样板,从“祛疤复绿”到“如此青绿”,韩城矿业公司桑树坪矿40多年来,聚焦矿山生态治理,以“愚公移山”治理,换生态底色归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矿便开始在矿山的角角落落植树造林,当铁锹第一次划破矿山的晨曦,绿色革命的齿轮就此转动。40多年过去了,曾几何时,那些被用来堆放填埋矸石的荒沟,历经一代代矿山人的坚守,早已长成郁郁葱葱的“青松岭”,截至目前,桑树坪矿目前,矿区绿化覆盖率达95%,除去建筑、工业广场、道路等占地面积外,近乎实现了绿色全覆盖,十里矿区构建出了以树林、湿地与河流相依共存的多样化生态体系。
科学擘画 制定修复方略
近年来,该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举措,勇毅地踏上生态修复征程,全力探寻一条绿色发展蜕变之路。
在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与系统性后。该矿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携手有关领域专家,对地质环境和生态展开勘查与评估。在掌握大量详实数据与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明确了针对不同区域,严格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科学治理原则。
在资金筹备方面,积极争取到2007年中央财政补贴的1200万元专项资金,并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为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攻克难题 唤醒沉睡土地
在治理区,由于长期开采堆积,边坡变得异常陡峭,山体也极为松散,每逢雨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便如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随即,该矿通过科学合理地降低坡度,使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地质灾害隐患也有所降低,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打下安全根基。复垦区的覆土植绿工作同样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为此,该矿采用协同作业的方式,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平整和覆土。依据不同区域的规划定位播撒草籽、种植树木。
在充分考量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后,该矿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精心搭配侧柏、刺槐、紫槐、苜蓿等适应本地环境、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逐步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植物群落,极大地提升了植被覆盖的生态功能。
种养结合 铺就绿色愿景
经过长期的悉心养护,曾经荒芜死寂的土地渐渐泛起绿意。嫩绿的小草破土而出,茁壮的树苗在风中摇曳。如今,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绿色已然成为这里的主色调,生态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修复并非终点,而是迈向新阶段的起点。我们将在生态好转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谈及未来规划,环保办主任白成话语间充满信心。
矸石山独特的区域优势与修复后的生态景观相得益彰,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该矿自主规划打造出了生态菜园、果园以及畜禽养殖区,同时建成了垂钓景区、天鹅湖景区、露营景区等多个特色景点,成功构建起一个集种植、养殖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园区。
如今的桑树坪矿,已然实现了从昔日“黑色矿山”到今日“绿色家园”的华丽蝶变,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了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刘伟 高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