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南产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以“强基固本”为核心理念,从补技能短板、改培养机制、搭成才平台等维度入手,精细化推进班组建设,让班组这片“沃土”真正生发出创新之花、效率之花、人才之花。
破界:育“精一通二会三”复合之才
以往,设备维修倒运常需电工、钳工、焊工、起重工等多工种协同作战,甚至几个班组派人配合才能完成,少一个工种都可能会“抓瞎”。工种界限分明、技能单一是维修行业通病。
中心利用“手指口述”“岗位描述”等多样化方式,严格实行即学即考、连续优秀嘉奖的机制,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同时通过跨部门整合和技术培训,逐步打破工种界限。
机加车间率先响应,成立了由焊工、钳工、电工、数控火焰工组成的专业化机修班组。这支队伍不仅肩负着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与紧急故障处理重任,更通过对车间内各类设备进行细致入微的定期检查,确保每一台设备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班组还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设备性能和加工精度,为车间的高效、稳定运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些锤炼而成的“多面手”凭借其掌握的复合技能,能够灵活、高效地应对各项维修任务,成为支撑车间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深耕:拓“双向赋能”成长之路
针对传统“师带徒”模式周期长、匹配度低的问题,中心大胆创新,推行双向选择和兴趣导向机制,打破“一锤定音”的工种分配方式。
新职工入职后,先进行多个工种的见习,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工种,再与师傅进行双向选择,确保师徒之间高度契合,实现教学相长。在学员掌握基础技能后,对新职工科学“压担子”,适时给予“单飞”机会,在师傅的监护下独立承担任务,以此检验技能水平,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为后续培养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推行“赛马”机制与制度化“传帮带”双轨并行,以公开透明的“赛马”机制取代封闭的“相马”方式,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平台,充分激发青年职工的进取心。
强化制度化“传帮带”,要求岗位标兵和技术能手切实履行导师职责,每人至少带教2-3名徒弟,并实行“徒弟得奖、师傅获誉”的激励机制。双重举措下,张哲、李海雄、李磊、刘小军等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和工匠不断涌现,成功营造出“全员赶学工匠、争做工匠”的积极态势。
拔高:绽“请送自学”技能之花
选派技术骨干深入优秀企业一线,系统全面了解先进的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和创新理念,是中心实施“培训套餐”中的一项。通过实地参观、交流研讨、技术实操等多种形式,技术骨干们学习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再传授给同事。这些“火种”让培训“增值”。
自学充电则是个人根据自己专业技能上的不足的学习,“缺啥补啥”的学习。依托公司“一建”等培训平台提供的丰富多样学习资源,让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灵活安排学习。
“请进来”策略起初源于应急。此前,中心为解决电机定子吊装过程中方向无法调整难题,专门制作了专用工装,但经过百余次试验仍未能成功,而施工现场却亟待使用,导致不少人信心受挫。关键时刻,中心从职业学院邀请专业老师协助分析原因。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找到了问题根源,整改后试验一次便告成功,投入使用后,吊装速度提升了3倍多。
自此,“请进来”成为常态,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技术骨干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参加高级技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任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