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第三届矿山救援技能竞赛暨陕煤集团第八届矿山救援技能竞赛中,神南救护大队曹家滩中队小队长孙国安,凭借扎实的指挥功底与过硬的综合素养,一举斩获指挥员个人全能二等奖和指挥员战术笔试个人单项二等奖。从2019年入职时连“战术运用”都摸不清流程的“门外汉”,到如今能在省级竞赛中沉稳亮剑的“指挥骨干”,6年时间里,他用“钻劲”啃下硬骨头,用“韧劲”闯过训练场,更用“担当”扛起矿山救援的使命重担。

初心启航:从“及格线”到“标杆线”
“第一次业务考试只考了62分,战术运用20分钟都理不清救援路线——那时候才知道,矿山救援不是‘喊口号’,得有真本事。”回忆刚入职的场景,孙国安至今记忆犹新。非煤矿专业出身的他,初到中队时,面对《矿山救援规程》里密密麻麻的规定、复杂的井下灾害处置流程,一度陷入“本领恐慌”。为了补上“专业短板”,他给自己立下“三个一”规矩:每天下班后学1小时理论、每周向中队指挥员请教1个战术案例、每月完成1次模拟演练推演。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他的3本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灾害的处置要点。
2021年,某矿井下发生局部冒顶事故,孙国安作为小队长带队出征。面对“顶板持续下沉、救援通道狭窄”的紧急情况,他结合平时积累的案例经验,提出“分段支护、侧方开辟通道”的方案,不仅为救援争取了40分钟黄金时间,更确保了队员零受伤。这次任务后,中队长评价他:“小孙不是最有天赋的,但肯定是最肯下苦功的——他把‘陌生领域’硬生生练成了‘拿手绝活’。”
赛场砺锋:“笨功”破题到“硬风”夺佳绩
“指挥员比的不只是理论,更是‘高压下的决策力’——竞赛里的每一秒,都可能对应着井下的一条生命。”得知要参加省级竞赛时,孙国安深知,这不仅是个人的挑战,更是对中队指挥能力的检验。
队内选拔初期,他的战术笔试成绩仅排第8名,“案例分析”更是短板,他常常因考虑不周全而丢分。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把近5年全国矿山救援典型案例整理成“题库”,每天刷200道题,总结出“灾害类型判断—风险评估—资源调配—流程闭环”的“四步分析法”。体能训练同样不含糊。孙国安每天清晨5点就背着10公斤的模拟装备跑5公里。有一次训练中,他因低血糖头晕,却只靠一块巧克力补充能量,坚持完成了剩余的训练。“竞赛时没人会因为你不舒服而暂停,平时多练点‘苦’,赛场才能少犯点‘错’。”他说。

备赛的3个月里,他的战术笔试成绩从“及格线”跃升至“90分以上”,指挥模拟演练的时间从40分钟压缩到25分钟。竞赛当天,他以“强劲的综合素质”和“完美的战术分析”获得指挥员个人全能二等奖和战术笔试个人单项二等奖。“他备赛时把每道题都嚼碎了,每个指挥动作都刻进了骨子里,这个成绩是‘笨功夫’堆出来的。”指挥员王亚飞这样评价。
使命担当:战一线护安全,传帮带育新人
“穿上这身橘红色救护服,就意味着‘别人往后退时,我们必须往前冲’。”作为小队长,孙国安不仅自己过硬,更把“坚守与传承”刻进了小队建设里。
在“传帮带”上,孙国安更是不遗余力。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创新推出“案例复盘+实战模拟”带教法:每周组织小队成员拆解1个真实救援案例,从“指挥决策的优点与不足”聊起,再到训练场进行“还原式模拟”;针对新队员“怕出错、不敢指挥”的问题,他特意设置“模拟指挥岗”,让新队员轮流当“临时小队长”,自己则在旁当“辅助员”,及时纠正偏差。
“孙队从来都是‘先做给我们看,再带着我们干’。”队员王超说。在他的带动下,小队连续3个季度拿下中队“以赛代练团体擂主”,他带的3名徒弟中,1人在2024年队内竞赛中获“单项第三名”,2人成长为小队骨干。
从“及格线”上的新人,到赛场领奖台上的强者,再到小队里的“主心骨”,孙国安的成长轨迹,正是矿山救护人“不畏难、不退缩、不止步”的缩影。如今,胸前的奖牌已被他收进抽屉,训练场上、井下救援的一线,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说:“矿山救援没有‘终点线’,守护矿工生命安全的使命,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