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矿业象山矿井采煤工作面,轰鸣的机电设备昼夜运转。31年来,有一个身影风雨无阻地穿梭其中,检查设备、排除故障、指导操作……他就是综采二队机电队长张海红,用半生光阴诠释坚守,以精湛技艺守护生产安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煤海人生。
以“钻劲”叩开机电世界的大门
1994年,22岁的张海红背着行囊走进象山矿井采煤队,成为一名机电检修工。面对潮湿闷热的井下环境和复杂精密的设备,他暗自发誓:“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得更好!”初入矿时,他随身揣着笔记本,将老师傅讲解的设备参数、维修技巧一一记录;下班后,他带着备用开关瓤子在地面库房反复练习接线工艺、零件拆装。为了掌握开关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技术,他每天“扎根”井下,对照说明书观察设备运行情况,最终整理出一套通俗易懂的维修、操作技巧。
多年在采煤工作面上摸爬滚打,张海红总结出了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基础管理是基石,设备管理是关键,工作效率是保障”。31年间,采煤工艺从传统炮采、机采到智能化采煤,机电设备也历经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跨越,他也从一名维修电工转变成机电班长、机电队长。每进入一个工作面,他都根据生产实际,对机电设备布局、安装、调试、运行状况等细节进行完善,不断优化检修方案、完善检修制度和检修手段,提高设备效率。在智能化综采设备投用初期,他主动请缨参与调试,连续两周住在矿上,通过反复测试、优化程序,成功解决了煤机在复杂巷道的导航难题,为智能化设备投入运行按下“加速键”。
以“匠心”攻克技术创新的难关
作为机电队长,张海红深知设备稳定是安全生产的根基。他独创了“望、闻、问、切”设备诊断法:“望”是观察设备运行状态,“闻”是辨别异常声响,“问”是询问操作人员情况,“切”是借助仪器检测参数。他能熟练操作各类综采机电设备,对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工作都驾轻就熟;能通过听声音、看数据精准判断设备故障,快速锁定问题根源;能优化机电设备运行方案,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能通过技术创新,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这套方法让设备隐患无处遁形,在全矿推广后,机械故障率明显下降,他在机电领域中展现出的十二项过人技能,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十二能手”。
在一次设备突发故障中,整个工作面陷入停滞,情况十分紧急。张海红火速赶到现场,他沉着冷静,一边仔细观察设备运行状况,一边询问操作人员故障发生前后的细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他很快就找到了故障根源——液压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出现了损坏。随后,他带领机电班组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抢修,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让设备恢复正常运转,为矿井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担当”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线
“设备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张海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推行“设备包保责任制”,将每台设备责任到人,建立“一机一档”管理台账,实现从投入、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控。
在班组管理方面,他对安全标准化、机电设备包机制、出勤制度、日检记录等进行综合考核,并把班组人员划分为“电气、皮带、三机”三个板块,通过计分制方式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班组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他将设备完好情况、油脂库管理、设备上架、巡回检查保养记录等作为班组常态化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手段,提升班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将动态达标延伸到日常安全生产全过程,也提升了机电班组标准化工作水平。
在张海红的带领下,综采二队培养出王银锋、文小刚、刘肖飞、刘博、王盼等优秀青年成为机电班组里的技术骨干,多次代表矿上参加公司“工匠杯”技术比武并取得名次,为矿区青年职工树立了榜样。综采二队机电班组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成为了象山矿井机电领域的标杆。
31年风雨兼程,31载初心如磐。张海红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煤矿机电事业,用坚守诠释责任,以匠心铸就卓越。他研发的“综采机电设备快速检修方法”“机电设备节能优化方案”等技术成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降本增效工作贡献了个人力量,巷道里的每一次设备故障排除,每一项技术创新突破,都凝聚着他对岗位的热爱与执着。这位煤海深处的“机电脊梁”,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同样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卫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