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声琅琅的象牙塔,到井巷悠悠的煤海一线;从灯火阑珊的大千世界,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层深处;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百尺井下的技术“尖兵”……自踏入澄合矿区的那一天开始,他们便心怀企业,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在煤海深处耕耘梦想,用过硬的技术护航企业安全生产。
胡晓亮:当好矿井防治水战线的“排头兵”
胡晓亮今年36岁,2011年毕业于新疆工程学院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从事矿区地质测量和防治水工作十余年,目前已成长为一名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2019年,西卓煤矿恢复建设,矿井水害治理迫在眉睫。胡晓亮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一重任,从华宇公司调至西卓煤矿,主管矿井防治水、冲击地压及科技创新技术与管理工作。面对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各项建设工作,他从“零”起步,从基础做起,牵头制定了地测防治水技术管理制度24条,建立了矿井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机制,为矿井顺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针对矿井水害,胡晓亮密切配合科研院所,在渭北地区首次利用地面长距离定向钻技术,实施西卓煤矿首盘区底板水害超前探查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初期,胡晓亮认真落实《煤矿防治水细则》,突出超前探查、超前治理、“三专两探一撤”等措施,顺利完成井下瞬变电磁物探和超前探查钻探,为矿井水害超前探查及治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地面长距离定向钻技术已于2021年在西卓煤矿试验成功,矿井未发生突水事故。”胡晓亮表示,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山阳煤矿公司、董矿分公司进行推广应用,为矿区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周洋:用技术为职工“撑”起安全屏障
周洋今年33岁,2016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煤炭事业,到澄合矿业董矿分公司干起了一名技术员。他说,科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竭尽全力做好技术工作,工友们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
作为一名技术员,周洋认真对待每一项设计,经常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与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加班加点查阅《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资料,确保每一项设计在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2020年前后,该矿一工作面回采期间遇到“五尺渣”顶板,经研究决定引进“双采”注浆材料加固顶板,由周洋带领职工进行注浆,并收集相关技术参数。为确保数据准确,周洋连续七天寸步不离注浆现场,详细记录注浆情况,动态分析注浆效果,为工作面顺利回采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周洋将“优化巷道支护,减少巷道维护工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基于人工干预护巷煤柱尺寸优化研究》项目,虚心向科研院所人员学习请教,认真完成煤岩取样、钻孔窥视、地应力试验等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和支护效果,推动解决了采区大巷受采面末采压力问题,减少采面留设的保安煤柱25m,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职工“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杨永平:在矿井“四化”建设中创新创效
杨永平今年39岁,2007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现任澄合矿业山阳煤矿公司机电动力部部长。他说,“矿井‘四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作为一名机电技术人员,我义不容辞。”
2023年,山阳煤矿公司煤炭开采受到地质条件复杂、矿压显现剧烈、巷道变形大等自然因素影响,需要因地制宜引进渭北首套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彼时,时间紧、任务重、业内无相关借鉴经验……面对困难和挑战,杨永平没有退缩,联合各区队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开展技术攻关,看现场、查资料、做论证、定方案,加班加点协同设备厂家进行系统调试,全力以赴解决各类疑难故障,最终比原计划提前10天圆满完成工作面的安装与调试工作。
为推动矿井安全高效发展,杨永平还依托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室,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主井装载系统自动化改造,缩短原煤提升周期12秒;主导设计天轮移位监测装置,荣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改进铜奖;在矿井供电系统改造方面创新50余项,为企业创效100余万元,被澄合矿业公司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澄合工匠”、“创新标兵”、“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澄合矿区,像胡晓亮、周洋、杨永平这样的青年技术“尖兵”还有很多,他们把一腔热血挥洒在煤海深处,用精益求精的技术为矿山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薛双娟 吴康凯 刘航彦 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