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彬长矿业孟村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矿井易形成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高温高湿环境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升高,而且会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改善井下高温环境,防止热害发生,进行热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研究,已成为矿井的重要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难题。
而如今,行走在井下大巷,巷道帮壁清爽整洁,制冷管路纵横有序,凉风源源不断送入工作面,温度计稳定显示26℃——这场从“蒸笼”到“凉廊”的蜕变,正是孟村矿以民生为钥破解深井热害难题的生动实践。
面对井下高压、高湿、大冷量需求、空间受限、防爆安全等一系列特殊且苛刻的工程需求,该矿与格力电器强强联手,组建了专业的科研团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
科研团队首先将目光聚焦在核心设备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成功研制出多机头、大冷量(总制冷量达2000kW)、超高压比、宽运行范围、低出水温度的区域降温除湿系统。这一核心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极限高温高湿环境下稳定可靠制冷的难题。同时,科研团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将3台大型制冷主机、6台水力驱动式组合空调柜及1套闭式冷却塔巧妙集成,创新应用“冷冻水+冷却水+喷淋水”三循环系统,以及多级水路串联变频、全新风交叉逆流高效换热等先进技术。这些创新设计不仅实现了冷量的高效、均衡输送,还能将井下的热量强力排出,确保了制冷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所有设备都严格满足矿井最高防爆等级要求(I类隔爆兼本安),并采用半封闭螺杆压缩机,以变频启动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启动时的电流,确保了系统在井下能够绝对安全地运行。
5月初,“深井高温高湿工作面区域制冷降温除湿系统”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其效果远超预期,为井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面关键区域的温度最低降至14-15℃;湿度从98%~99%最低降至65%,职工们彻底告别了过去汗流浃背、呼吸困难的窘境,在清凉舒适的环境中作业,工作状态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该系统的成功应用,设备过热故障率也显著降低,减少了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生产停滞和经济损失。
设备投用后,该矿同步建立“日巡检、周保养、月检修”制度,组织专业维护团队,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保养和维修,持续关注制冷设施的运行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设施,及时排除故障隐患,让制冷设施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
8月1日早班,综采队新职工王浩宇刚进入工作面就不禁感叹道,“这也太舒服了,不像外面说的,刚进工作面就开始浑身冒汗,感觉这种环境干活都能轻松不少。”
该矿董事长、总经理胡沛表示:“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不仅有效治理了当前的热害问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极端工况空调制冷技术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球深部资源开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孟村方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煤炭行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该矿还认真落实职工“身体不舒服,立即停下来,缓一缓,歇一歇”工作理念,并为职工配发藿香正气液、淡盐水、糖水等防暑降温应急处置药品,有效呵护了职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做好职工“贴身”服务,发放短袖工作服,并针对职工换洗工作服次数多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及时对工作服进行洗涤、烘干,确保所有职工能及时领用。
“这些工作很普通,但是,把职工最关切的事办好、最期盼的事办实、最希望的事办成,才是真正关心员工、服务员工。”该矿党委书记王国清表示。
“员工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成绩单。”如今,孟村矿的“清凉革命”仍在继续,根据“一井两区、分区跳采”的生产布局,区域制冷除湿系统采、掘交替使用,每个掘进工作面可节省制冷成本150万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治”,从“设备降温”到“人文关怀”,该矿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职工在井下感受到“清凉”民生的温度,为矿井热害治理写下了温暖注脚。(白成 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