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陕煤故事 > 陕煤印象
陕北矿业:“菜篮子”里的“经济账”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杨博宇   点击量:5   分享到:

早晨9点,一辆满载新鲜采摘的辣椒、茄子、西红柿、西瓜等有机蔬果的厢式货车,缓缓驶出陕北矿业公司高新农业示范园。这份健康与美味,将分别送到广大干部职工手中和职工餐厅,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

通过无人机俯瞰示范园,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饱含公司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着追求,更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企业践行“四种经营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生动写照。

种下“生态决心”

image.png

“这么贫瘠的荒沙上种菜?一开始想都不敢想。”韩家湾煤炭公司职工刘石抱着刚领到的西瓜说,“如今不仅自己吃上了,还能领回去让家人品尝,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

面对昔日杂草丛生、寸草不生的采煤沉陷区,公司稳步开展扩绿、兴绿、护绿行动。通过多年坚持、多维发力,采取就地取土、削高填低、回填整平、防渗处理、植被恢复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持续为这片土地赋予新生,种下“生态决心”。

所属韩家湾煤炭公司着力打造“一园两区一林一路”生态示范样板,累计实施了完成70多个项目,依据地形新建绿色标准化种植区和碳汇林达1000亩,实现煤矿由生态恢复治理向立体生态模式转变。

孙家岔龙华矿业公司则投入6亿元,在生态示范园栽植乔木1万多株,并建成占地6000亩的农光互补光伏矩阵,实现“光伏+农业+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目前,2座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率均达100%。

培育“惠民果实”

image.png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有了充分的生态修复经验,公司决定巧做盘活文章,通过流转土地、打造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方式,托起广大干部职工的“菜篮子”。

孙家岔龙华矿业公司与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结对,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成涵盖750余亩播种玉米、土豆、西瓜等农作物的大田区,包括20座日光大棚,29座温室大棚的蔬菜大棚区以及4000余株苹果、梨、李、西梅等作物的果树区三个生态农业区域。仅去年,就产出234万斤农产品,并全部供应职工餐厅、职工家庭。

韩家湾煤炭公司则投入资金1935多万,建设占地311亩,包含10个双拱双膜温室大棚的高新农业示范园。该示范园以数字农业、水肥一体等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豆角、西瓜等瓜果蔬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韩家湾煤炭公司高新农业示范园作为第一年试点生产,就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时值立秋,有机蔬果产量和质量均超出了预期。职工们品尝着自家单位种的有机蔬果,纷纷称赞不已。

铸就“绿色口碑”

image.png

夕阳西下,为高新农业示范园镀上一层温暖的柔光。韩家湾煤炭公司职工蒋婷牵着孩子的小手,漫步在整洁的园区小径上。“以前孩子嫌这儿灰尘大、环境差,总不愿意来。”蒋婷笑着指向生机盎然的大棚,“现在这儿成了我们遛弯、打卡的好地方,还能让孩子认识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比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多了!”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矿区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折射出陕北矿业公司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推动由灰到绿、由绿而美、重塑家园过程中收获的“绿色口碑”。这口碑,也为更多矿山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治理经验。

走进大棚,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饱满的紫茄点缀枝头,鲜嫩的豆角随风轻摆,西红柿、辣椒等十多种时令蔬菜在此接力生长,四季常绿……这片土地上,藏着借绿生金的故事。

这也绝不是简单的农事生产,而是运用“赚钱”的思维去“花钱”,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成果。节省下来的食堂开支是“小账”,修复生态、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才是企业收获的“大账”。(杨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