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陕煤故事 > 陕煤文苑
陈凤鸣:萝卜馅饺子 家的味道
发布时间:2021-02-05     作者:陈凤鸣   点击量:2403   分享到:

快过年了,读研究生的女儿回到了陕西渭北矿区的家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乖巧的女儿一直用小小的肩膀扛着,让我总是觉得亏欠她点什么。好不容易盼回家了,就想着给她做点好吃的。

“我想吃奶奶包的萝卜馅饺子。”女儿的一句话,勾起了埋在我心里的回忆。

从我记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每逢过年,母亲都要包萝卜馅饺子,那是我童年时期最喜欢的年饭,而且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一大盆的萝卜馅,从除夕当晚就开始包,一边包,一边下锅,好了之后端上桌。就这样断断续续要吃到正月十五。

我的老家在河南农村,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虽然饿不着肚子,但一年到头也吃不到几个白馍馍。蔬菜基本以产量较高的萝卜、白菜、冬瓜为主。每年冬季,院子里的地窖、地坑里,都会储藏够一家五六口人吃一个冬天的红薯、萝卜和白菜。过年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包萝卜馅饺子,已是不二选择。

同样是萝卜馅饺子,不同的家庭都能包出不同的味道。过年,吃一碗母亲包的饺子,绝对是最美的享受。年三十一大早,母亲会将一大筐洗得干干净净的红白萝卜,擦成丝、剁碎,再放入两三斤五花肉和葱姜,反复搅拌均匀,然后装进一个较大的陶瓷盆里。香喷喷的馅子做好了,馋得我直流口水,只盼着傍晚时分,鞭炮响起,饺子下锅。

萝卜馅饺子

母亲说,饺子馅儿不能很快吃完,要不然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就没钱割肉了,要留出来一碗,到时候做萝卜豆腐馅掺进去。在我看来,母亲是想把过年的福气一直给孩子们留下来,愿儿女少一点磨难,多一些平安幸福。不管怎么说,母亲做的萝卜馅饺子,帮助儿时的我们驱走了隆冬的严寒,教会了我们勤俭持家、平淡生活的道理。

日子一天天地流逝,年复一年。全家虽说搬到矿区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每年过年吃饺子的习惯却一直传承着。说到底,它就是一种家的味道,是一家人团圆的象征,也是中华民间古老传统的一种生活习俗。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饺子”起源于北方,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馅的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不管怎么称呼,都好吃,总能品味出一种情结。因此,过年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积淀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饺子,在华夏儿女眼中不仅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字眼,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象征着新的一年喜庆团圆。

历史已远去。在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的那一刻,母亲依旧给一家老小端上一盘纯萝卜馅饺子。吃着饺子,感受着母爱的温度,谈论着衣食住行变迁的故事,回味着电视里《难忘今宵》的歌声,心里倍感幸福。

“爸!想什么呢?”

“我在想,小的时候啊,爷爷奶奶拼着命似的挣钱养家,不管家里光景多难熬,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把仅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爷爷奶奶独自承担着生活的贫困甚至苦痛,抑或说,是我们踏着父母的肩膀长大的。”

“爸!咱一起包饺子吧,萝卜馅的,包好了把奶奶接来吃。”

听着女儿的话,心里倍感释然和欣慰。我和女儿相视一笑说:“走,包饺子去,萝卜馅的,包好了把奶奶接来吃。”(作者: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 陈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