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这位精神矍铄、身体健朗的老人名叫孟昭习,今年96岁,一名抗战老兵,是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原韩城矿务局总医院离休干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老人追忆峥嵘岁月,用回忆诠释那段热血青春……
坚定信念,取得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红歌从孟昭习的住所传出。歌声虽断断续续,但每句歌词都带着历史的回响,沉甸甸地敲进人们心中。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韩城矿业公司走访慰问家住西安的孟昭习,并向他致以敬意,同他一起唱红歌,重温红色故事,赓续抗战精神。
1938年,在日军的侵略下,华北的大片领土沦陷,9岁的孟昭习参加了江苏省赣榆县墩厚村里的儿童团,成为一名抗日的“小八路”,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报信……
“有一次送信的路上枪声不断,我猫着腰,专走没人走的沟渠、小道,虽然加倍小心,但还是碰到了一队鬼子巡逻兵,我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大气都不敢出。这鸡毛信虽然薄薄的一张纸,可捏在手里却是千斤重。”孟昭习儿童团的伙伴们和敌人斗智斗勇,穿越烽烟用生命守护的鸡毛信,冲破艰难险阻,每次都能把信安全送到。
“如果收到鸡毛和火柴的信,就是‘火速行动’的命令非常重要的信。有次大冬天我收到的信里说鬼子半夜要进村抢粮,村民们得到消息藏好粮食,火速转移。八路军队伍就在村里打埋伏、深入敌人‘老窝’抓哨兵、炸碉堡……那次送的鸡毛信让八路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孟昭习提到抗战的故事自豪地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辈子听党的话。”
炮火硝烟,抢救伤员
半辈从戎半辈文,党育恩情比海深。1945年元月,16岁的孟昭习参军入伍北上抗日,参加革命后在山东滨海平民医院为伤员打针换药、清洗绷带和棉纱等。
“有时遇到日寇扫荡,我就和战友将伤员用担架抬十几里路,隐藏在老乡家……”
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同样也需要冲在前线。在部队的培养下,孟昭习一步步成长为卫生员,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18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战场上救起11名伤员,荣立了一等功。
那是1945年,抗战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白色恐怖又笼罩了华北平原。“只要信念坚定,就不怕牺牲。有一次大军南下渡黄河,敌人飞机在头顶轰炸船只,许多伤员被打翻在激流险滩中,河水都染成红色……当时我顾不了那么多,一次次跳进水里,只想多救人。连长和船夫在后面喊:趴下不要跑了,黄河有漩涡掉下去就没命了……最后,我救出11名伤员,给他们包绷带、扎好伤口运到野战医院。”孟昭习介绍说,“卫生员平时训练的时候必须坚守一个原则:你在伤员在,伤员在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伤员。”
经历过战争的老兵,深知战场的残酷。“在战争烽火中,战友们为了新中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大都牺牲在战场上,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孟昭习说起战友时,黯然神伤、眼眶湿润……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
安享晚年 老有所为
1970年,孟昭习同全国各地迁徙和调来的万余名工人、干部、工程兵一起加入到韩城矿区“三线建设”之中,建设了当时韩城矿区的韩城矿务局总医院,并一直在医疗战线工作直到离休。
如今,孟昭习四世同堂家庭和谐幸福,三位子女都退休,他因年事已高与女儿一起同住:“我父亲比较有爱心,这个年纪了有时还会帮助些聋哑人和有困难的家庭,送些米面油尽绵薄之力。他每天作息规律读书看报,像《参考消息》和《新闻联播》都会准时收看,一直在操心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我要过好晚年生活,替牺牲的战友看祖国的伟大强盛。”孟昭习眼神坚定,仿佛仍是那位浴血奋战的少年。
九十六载人生路,孟昭习亲历山河破碎,见证中国崛起,将青春热血默默奉献给祖国和热爱的医疗事业。那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正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记录。(王利青 刘伟 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