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煤新闻
创新破局!陕西煤业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邢涵 王紫铭   点击量:136   分享到:

近年来,陕西煤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发展实践,以坚定的生态优先导向、扎实的绿色发展举措,持续深耕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领域。目前,公司已治理采煤沉陷区 75 万亩,成功打造绿色矿山 29 处,在生态修复与环保治理的协同推进中不断擦亮 “绿色矿山” 名片,为行业绿色转型交出了一份扎实而亮眼的 “陕煤答卷”。

治理黑色矸石,重塑绿色地标

image.png

生态修复要从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先行。陕西煤业聚焦矸石治理痛点,通过整平碾压、覆土绿化等一系列举措,让昔日黑灰嶙峋的矸石山褪去 “旧颜”、披上绿装。

其中,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的蜕变尤为亮眼。历经四年多靶向施策、综合整治,两座矸石山彻底 “改头换面”。如今这里山水相映成趣,花木葱茏连片,探索出 “绿色转型 + 多元发展”的矿山治理新路径,吸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此栖息安家,成功跻身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矿山公园。

修复采煤沉陷,再造万亩良田

image.png

陕西煤业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探索出多元治理模式。包括 “整体搬迁 + 流域治理 + 生态旅游” 的综合开发路径, “土地流转 + 生态农业 + 经济林业” 的农林融合方案,“中药材种植 + 生态养殖” 的特色产业布局与 “矸石山治理 + 矿山公园” 的生态转化实践。

依托多元模式,建成象山、双龙煤矿矸石山公园、胡家河矿高标准农田、柠条塔煤矿水土保持示范园、张家峁煤矿果林园、红柳林煤矿万亩草原等示范工程,持续推动生态潜力向发展后劲转化,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让生态资源成为驱动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坚持示范引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组织18处煤矿由省级创建库转入省级名录库,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9处,占比达到80%,澄合、韩城、黄陵、陕北矿区实现绿色矿山全覆盖,为矿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陕煤样本”。

攻坚沙漠腹地,树立生态样板

image.png

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黄河沿岸的陕煤曹家滩煤矿,受脆弱生态本底制约,生态修复工作面临重重挑战。该矿对标国际治理经验,严格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 “全域规划、系统设计、综合整治” 为核心思路,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区域发展,实现用地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利用、生态明显改善、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

截至目前,该矿已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 2.3 万亩,修建固沙道路 12 公里,成功改良沙壤地 177 亩。2024 年,该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 “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生动诠释了陕西煤业推进绿色转型、守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与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激活治理新动能

聚焦绿色开采研究与数字化平台,陕西煤业构建起兼顾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进。

在绿色开采领域,紧盯技术研发破解生态难题。 所属7对矿井开展采空区地表沉陷治理研究,建设矸石充填系统,通过矸石回填采空区减少沉陷;所属5对矿井应用帷幕注浆等保水采煤技术,从源头最大程度减少对含水层破坏。曹家滩煤矿创新实施红土垫层缺失区隔水层再造技术,有效保障了地下水、地表植被,解决了“采1吨煤耗1.7吨水”的历史性难题,该技术成功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第一批)》并在其他省份推广。

除技术攻坚外,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陕西煤业打造全国首个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构建起“省、市、县、企业”四级动态监测体系。目前,已在所属37对矿山部署1400余套监测设备,实现对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表形变、水土流失和沉陷风险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完成从传统人工采样到全天候数字监控的跨越升级。该平台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项目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更显著提升地质灾害预警与生态治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全省生态修复工作树立了数字化范例。(邢涵 王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