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煤新闻
科技创新系列报道(六)陕煤红柳林矿业:激发科技创新领跑活力
发布时间:2023-08-04     作者:李波 秦祺   点击量:622   分享到:

000640.png

在红柳林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之上,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智能终端煤矿从业人员不安全状态快速检测系统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近年来,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931”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以科技研发、全员创新为驱动,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在智能化矿井建设、“双碳”目标落地等方面的引进和开发,持续加强新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111640.jpg

创新体系“护航”,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该公司与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康红普院士团队合作实施的《红柳林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窄煤柱及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首次成功实践,通过采用“支、卸”协同控制技术,提高了8.5米窄煤柱双巷围岩稳定性,在陕北地区首次实现了大采高窄煤柱工作面的顺利回采。这是该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显著应用。

回顾科技创新历程的每一步,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细数了科技创新工作的亮点:科技研发投入逐年递增,2022年累计科技资金1.83亿元,研发费用1.27亿元,占比69.3%。近三年专利申请、授权数量1000余件,科技创新指标增长显著;深化校企合作,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突破了矿井粉尘高效治理的理论瓶颈,研发了成套关键性技术、装备;落实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督办、业务部门落实”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

“抓科技创新就是抓发展,红柳林能够打造市场上叫得响、卖得好的‘红柳林’品牌,能够实现产能、效益的跨越式增长,在于紧紧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带来了发展‘含金量’。”张宏说。在智能化选煤厂,8台可逆式甲带给煤机精准筛分,高低硫原煤实现自动配洗,高精度煤质分析仪全流程采样检测;在煤炭发运现场,煤炭装车完全交给了AI智能机器人,装车速度提升至15秒……如今,在该公司科技创新实践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22640.jpg

创新人才“驱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企业发展靠创新,创新关键在人才。该公司的创新路径,正是以“第一资源”激活“第一动力”的积极探索。据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介绍,该公司先后建立了“任保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凌鹏涛智能化大师工作室”“李王平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工作室,成立了智能化、采掘、供电等六大专业技术研究应用课题组,推行“课题+研讨+实践+成果”的创新模式,为科技创新打造了良好生态。

从引进、培育到使用,该公司正在搭建一个完整的人才链条。截至目前,该公司现有科技工作人员295名,外聘专家学者24人。3人获得“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型现代化矿井皮带运输系统堆煤声呐智能监测装置”等多个项目在陕西省第六届职工科技节上出圈出彩。

走进该公司不难感受到人才带来的创新力量。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凌鹏涛领衔的多个成果转化项目,相继应用在智能化矿井建设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个人也因此获得了3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授权,25项技术创新;在领军人才李王平的带领下,工作室潜心研究,完成了《一种快速调校传感器装置》《快速配置监测监控模板流程工艺》等102项创新项目,为矿井安全监测监控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333640.jpg

科技创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

5月12日,《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这是该项目继2022年11月项目鉴定会后迎来的又一重大节点。接下来,项目各个课题组将结合评审意见,进一步对创新成果进行凝练完善,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6月5日,随着15218综采工作面回采验证结束,“红柳林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窄煤柱及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工业性试验圆满完成,项目进入鉴定及综合绩效评价阶段。乘势而上,该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将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推动安全生产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突破。

据了解,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通过评审全员创新项目423项,累计申请专利18项,获得专利授权10项。全年计划实施的16项科研项目中《红柳林智能绿色示范煤矿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红柳林煤矿边角煤水力抽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边角煤水力抽采关键技术研究,在创新残留煤炭资源回采的同时,可以一并解决矸石回填、地下水余热利用等问题,实现煤、气、地热和矸石处理一体化的绿色发展。”该公司生产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综采工作面立柱更换机器人技术开发、CO2煤矿采空区吸储与植被固碳关键技术研究,也将为矿井智能化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创新元素。

一项项科研项目集中推进,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码”,一座涵盖矿井全要素全链条各生产环节的科技创新“高峰”正在该公司形成。(李波 秦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