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二十分,澄合矿业董家河煤矿分公司安全调度中心的大屏上,36个井下作业点的风险预警数据实时滚动。值班人员指着一条预警提示下达指令:“立即启动三级处置预案,通风组和检测组同步行动。”
这是该公司推行“风险账单”管理制度后的日常场景。今年以来,公司创新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将全矿风险点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建立“每日风险账单”制度,实现安全隐患的闭环管理。
“过去查隐患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说话。”安全监察部部长刘小龙展示手机上的“安全管控APP”,上面实时显示着各工作面的瓦斯浓度、粉尘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系统自动生成风险账单,推送给相关责任人,未按时处理会自动升级预警。”
这项变革源于年初的一次事故反思。当时一个看似普通的设备故障未能及时处置,导致采煤机停机事故。事后分析发现,问题出在隐患上报和处理的衔接环节。
现在,每个班组长都会收到量身定制的“风险账单”,上面列明本班次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据安全监察部统计,实行“风险账单”半年来,隐患整改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到1.5小时,隐患重复发生率下降42%。
“报告!23507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已有2人被困!”随着警报响起,应急救援队立即启动处置程序。这是本年度举行的第三次无预告应急演练。
演练总指挥、公司总经理张凡事后点评:“这次响应时间比上次缩短2分钟,但井下人员撤离路线选择仍有优化空间。”
如今在董矿,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专项应急演练,所有管理层必须轮换担任演练指挥。演练内容从瓦斯超限到顶板事故,从火灾到透水,覆盖所有重大风险源。
“演练不是演戏,而是保命。”调度室主任马林斌感慨,“通过反复演练,现在职工遇到险情都知道该往哪撤、该怎么救,不会慌乱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公司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53%,职工安全满意度达95.2%。这些变化正悄然改变着董矿的安全生态: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最终实现“我们会安全”的深刻转变。(刘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