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化矿井建设加速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广泛应用,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一线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澄合矿业百良公司锚定“人才强企”核心战略,构建“育、用、励”一体化人才培养生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党建领航筑牢人才培育“压舱石”
“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培养作为党委重点工作,通过‘三类人员’素质提升工程,让各层级干部职工都能找到成长路径。”该公司党委创新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作业人员分类培养计划,以“拟定计划、组织实施、过程管控、考核评估、联合评级”的“五步工作法”为抓手,通过深入调研定需求、定制课程补短板、优化师资强保障、精选学员抓重点、创新形式提实效,每月常态化推进,推动全员综合素质梯次升级。培训效果以考核评估为标尺。
每项业务培训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考核标准、设计考题,结合综合成绩对培训教师、课程质量、参训学员进行排名,评估结果直接与评级奖罚挂钩。截至目前,“三类人员培训”累计发放奖励33.643万元,参训达676人次,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公司培训平台是我的‘加油站’。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后,我不仅拿了5000元奖励,每月还有300元技术津贴,这样的激励让学习更有奔头。”机电部技术员何阳的话,道出众多职工心声。
机制创新构建成长“快车道”
“现在的培训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按岗位需求‘量体裁衣’,内容与现场作业贴合紧密,真正缺什么补什么。”该公司生产服务中心职工胡斌翻着手中的《五懂五会五能知识手册》说。
该公司打破传统培训模式,为采、掘、机、运、通等专业的95个岗位梳理编制8000余条专业知识。各区队按计划开展专题培训、实操训练、岗位练兵,每月最后一周由人力资源部统一考核,汇总个人成绩与单位平均分后评比奖罚,通过“红黑榜”公示强化奖优罚劣导向。“凭实干立身、靠实绩说话”成为鲜明导向,将工作实绩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直接与薪酬待遇、岗位调整挂钩。2025年起,技术比武由季度赛改为月度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重点检验实战能力,让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脱颖而出,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工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以前觉得涨工资得靠熬年头,现在才明白能力才是‘硬通货’。”人力资源部部长尹凡的感慨,折射出职工观念的转变。2025年,该公司技术比武参赛人数同比增长30%,通过职业技能认证的职工占比达45.5%,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小改小革、亮点项目28项,职工能力提升成效显著。
激励赋能畅通成才“黄金路”
“现在技术工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技能过硬就能挺直腰杆。”生产技术部部长孔小平说,公司建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薪酬体系,让高技能人才凭技能获利。
通过畅通技能人才晋升通道、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奖励激励办法,该公司将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核心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全面推行岗位绩效考核。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工按等级发放岗位津贴,对参与“五小创新”“师带徒”成效突出或获评技术比武标兵的职工给予专项奖励,彻底打破“大锅饭”,既激发技能人才的干事热情,也让其薪资待遇“水涨船高”。“每次啃下设备故障‘硬骨头’,那种成就感没法比。” 从“职场小白”快速成长为电气检修班班长的青年职工段坤感慨。如今,在“阶梯式”奖励、职级晋升绿色通道等政策激励下,考技师、评职称、学先进、争第一成为职工自觉追求,多名技术骨干走上管理岗位,“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矿区蔚然成风。
从“人才断层”到“人才辈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百良公司以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站在新起点,该公司将持续深化人才强企战略,培育更多“矿山工匠”和“创新创客”,让人才优势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赵倩 杜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