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陕煤故事 > 员工风采
地测组里的“拼命三郎"
发布时间:2019-11-13     作者:王西贝   点击量:5012   分享到:

说到路,可能很多人心中都会浮现出“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对于煤矿人来说,透过大山、农田,百里煤田之下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巷道,这是属于采煤人的“路”,然而,每开辟一条“路”,都有一群人下井上山,忙着分析、测量、判断,确认“路”上是否有构造、有水患、哪里是重点瓦斯防突位置,一路指引着采煤人安全向前,他们,就是矿山的探路人,这不一名年轻的老测量员就进入了笔者的视野。

提起王宏涛,那在蒲白建庄可是小有名气,但这个名气却与工友们的评价有些“出入”,在工友的印象里,他个子不高,寡言少语,除了有点小“帅”外,是个典型的老实人,就是总默默干活,不爱作声。但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小个子里可是有着大能量,总结一下就是“工作起来敢拼命、面对困难敢玩命、接到任务勇担命”的“拼命三郎”。

小年轻老测量的拼命故事

2012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加入到了建庄矿业公司,进入了生产部这个一线职工羡慕的大家庭。但是就是这个让人羡慕的岗位,里面所产生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对井下巷道测量那是两眼一抹黑,更别提要用CAD设计井下复杂的巷道平面图了,那时候的他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提起测量脑瓜子都是嗡嗡的,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更没有远离测量这个专业,从那时起,他的手中就有一本账,从“人员管理、水害管理、制度建设、“三违”人员、入井人数、工作态度、长处短处”他都一一记录清楚,小本子硬是被翻成了“牛肉皮”,就这样他的专业技术在不停的长进,很快磨练他的“试金石”就出现了,一次矿上碰到地质构造带,刚好有经验的“技术大拿”又外出学习,他主动站了出来,和部长一起成了“工作狂人”,办公室都快成了宿舍,一个月入井20多次更是家常便饭,地质构造很快就被甩在了后面,他也从一个新手迅速成长为“老师傅”。

面对困难不松劲的玩命故事

2017年,建庄矿业三盘区建设迫在眉睫,加之地下老孔水患严重,怎么解决好三盘区建设和水患难题所带来的双重压力,成了悬在全体建庄人心上的“大事件”。“处理水患,做到超前预防,地测组必须做好‘排头兵’,三盘区建设地测组更要做好‘突击队’”作为地测主管的王宏涛在心里暗暗的说到。那时候地测组人员少,盘区接续紧张,测量任务中,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点多、线长、面广、人少、活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率先行动起来,每天井下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办公室里他的灯总是最晚熄灭的,在三盘区“突击战”时,他除了完成测量任务外,还坚守在303工作面支架安装现场做现场跟班指导,卸支架、调整位置、安装油缸、搭接溜子、回撤支柱和π型梁......一位职工说到:“看着地测组的兄弟们放弃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奋斗,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照公司要求,在提前完成安装的情况下,将303工作面建设成精品工作面。”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三盘区建设顺利完成,和他在一起的工友们笑着说一起聚聚,可还没等到上菜他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这时候工友们才想起来,这个年轻的地测主管已经3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了,甚至才谈好的对象也吹了,工友们问他值不,他这么说:“学了技术就得用在现场,这么好的机会能进行实践,我却让它溜走,对不起企业对我的培养,个人的事情咬咬牙拼拼命就行了,工作上这得节约多少成本和资源,由不得不拼命。”

接到任务敢担责的使命故事

建庄矿业公司煤炭储量形状用通俗点的语言来说就是“倒扣碗”状,两翼开采时地质条件复杂,底鼓、水患严重,必须严格执行长探超前探工作法,该工作法由于安设孔口管,工艺程序复杂,耗时长,严重占用掘进时间,甚至在紧张时会影响掘进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掘进效率,优化长探超前探,矿上把这个技术难题交到了地测组,面对这只“拦路虎”,王宏涛与掘进队多次探讨研究,确定了双钻机作业标准流程:既由掘进队组于下一循环中剩余30米时在巷道两帮施工双硐室(硐室控制在早班结束前施工完毕);由地测组完成测量后,现场指导掘进队组轮流进行双钻(控制在一个中午班之内);掘进队组夜班正常生产,地测组保证队组在掘进剩余允许掘进距离之前完成打钻。第一次双钻机实验进行期间,王宏涛又是冲在了第一线进行现场跟班,并记录了本次实验各种数据。根据几次实验数据,地测组与掘进队组之间努力协调,最终实现了掘进米数标准化建设,由此掘进队组减少了重复施工,达到了掘进与钻探平行作业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掘进工作面的掘进效率。有人问他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鬼点子”,他咧着嘴拿出自己的“牛肉皮”说:“平常看得多了,下班就爱琢磨,看着掘进工种的兄弟们不容易,作为一名‘地测人’就想着为他们出点力。”(王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