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陕煤故事 > 时代楷模
陕北矿业:十三年,从小王到“大师”
发布时间:2019-07-26     作者:薛效承   点击量:9103   分享到:

2006年,从甘肃煤校毕业的王仲科和一起毕业的同学结伴,离开老家,外出寻求生计,来到了当时的还处于建矿初期的孙家岔龙华煤矿。

1988年出生的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时常露出憨憨的笑容,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实人,当年的小王却怎么也和今天传说中的“大师”联系不到一起。 

敬业、憨厚、实在是王仲科身上几个显著的特质。

“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是小夜班,当时是公司第一套顺槽安装。”当说起第一次下井的经历,他脱口而出。“不用回忆,因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当时,井下路面还没有硬化,只是铺了一层沙子,别说干活了,拿着工具走路都费劲,别提多辛苦。”没有工作经验的他,清理煤泥的时候,一锹进去结果铁锹硬是被折断,这就是他第一次干活的样子。

“那会儿的我们,一个班升井后,在镜子里一照满脸黑,只有张开嘴才能看见白色的牙齿。”王仲科说。

刚来的时候吃饭不适应,吃不饱回到宿舍就啃方便面,和我一起来的80多个人,受不了煤矿的苦,有几个当时就不干了。”回忆起过去,王仲科娓娓道来,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刚安装好的80皮带,一开机就掉下来600多米,从早上8点一直调整到第二天早上5点,除了吃饭,就没怎么休息过。”那时,王仲科的肩膀被磨得红肿,衣服被汗水浸湿。“一个班下来,虽然很苦累但却很有成就感。”王仲科说。

王仲科的队长这样评价他:“他吃苦耐劳、技术高超,平时有什么困难就交给他。”

每次遇到风险较大,辛苦的活儿他总是自告奋勇抢着干,王仲科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2009年,王仲科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那是他第一次获得荣誉。同年他成为了皮带主司机。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要学技术,哪怕有一天真的离开了煤矿,我也得学点真本事,不虚度任何一天,这里将成为我人生的闪光点,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没有企业‘大家’的安定,就没有我今天的‘小家’的安宁。”王仲科说。

树高千尺不离根。这些年来,王仲科一直坚持在生产一线,很多时候,工作时间紧,他脱不开身,很少回山区老家。

“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十多年来,他先后被陕煤集团、神南矿业公司评为安全先进个人、技术明星、创客标兵。2016年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第五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经常这样这样讲。

随着煤矿的发展,他感到,自己只靠实干远远不够,还得学习先进的机电管理知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记得当时检修设备,没有说明书,不明白原理,面对设备里密密麻麻的各种开关和电线,不知所措。

于是,他经常主动加班,就是为了学一些实用技术。他还自费购买大量的井下机电相关理论书籍进行学习。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坚持学习,一坚持就是10年,一刻都没有放松过。常常在任务完成之余,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将故障排除的过程一一记下。下班回到家,吃饭时,也要掏出来看两眼,父母都说他“走火入魔”了。在他的家里,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放满了一抽屉。如今,科技发达,智能手机普及,他也将手上的笔记,转化为一张张图片,所有机运队设备技术台账在他的手机里都能快速的找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王仲科不断地提升了自己,全面地掌握了机电专业知识,为后来的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司的积极组织倡导下,先后参加了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陕煤集团高级维修电工培训学习,为日后技术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由他组织的创客攻关小组,紧紧围绕矿井井下胶带运输线路短板和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克。几年来,他的42项创客项目,已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面前豁得出去”

他指挥完成了3-1煤2号大巷胶带机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程,组织参与铺设高压电缆6000米,实现双回路供电;指挥参与完成220胶带机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程,组织铺设高压电缆1000米,实现双回路供电;指挥完成3-1煤2号变电所和2号水泵房的安装与调试工程;指挥完成201盘区变电所的安装与调试工程,采用双回路供电,组织铺设高压电缆2600米……,通过自行独立组织安装矿井机电设备,为矿井生产赢得时间。为此,同事们时髦的称他“机电达人”。

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是王仲科的梦想。在他心中,坚定自己是党的人,就要坚定为党增光添彩的信念。他立足岗位,不断创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更多的人。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面前豁得出去”,王仲科说,自己想成为这样的党员。

党旗指引着前行的方向,鼓舞着奋进的勇气,凝聚全员的力量。像这样的人,在龙华矿业还有很多。他们和矿区百名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鲜艳的党旗在矿区迎风飘扬…… (薛效承)